顶点小说 > 都市小说 > 医生:给自己做手术,这很合理吧 > 第311章 他代表的,就是这台手术的极限!
    哪怕,交给许秋的,是一场难度极高,极其复杂,危险程度也不可估量的再次手术。

    郑主任自然也是清楚这一点的。

    他强调道:

    “再次手术很复杂,对比初次手术,手术时间更长、手术风险更高,而且预后会差许多,七十二小时内发生并发症的几率相当高!”

    实际手术中的难题,比郑主任这寥寥几语更加繁多。

    比如,手术结束后需要应用鱼精蛋白和肝素。

    再次手术在输入鱼精蛋白时,很有可能出现低血压、过敏样反应和严重的肺血管收缩,这是直接导致手术失败、病人死在台上的常见手术意外。

    此外,二次手术的病例病情一般都很重,左室功能也差,情况更加不可控。

    郑主任接着说道:“对闫自强来说,还有另外一个选择:在协和进行血管成形术和血管内支架。

    这个方法,手术病死率、病残率都更低,不过晚期效果很差。

    六个月的再狭窄发生率足足有百分之六十!

    如果是进行人工血管移植术,一切顺利的话,借助新型小口径人工血管,五年内再狭窄的发生率都会低于百分之二十!”

    前者,是经大隐静脉桥血管腔内摘除灶性斑块和血栓,手术早期疗效非常显著,但晚期十分不乐观。

    后者其实风险更高。

    小口径人工血管……这是人类医学不曾涉足的领域,前路一片漆黑,只有许秋一人踽踽独行。

    没人能预估术后的疗效,郑主任等人也只能从动物实验、实验室数据等层面来进行推断,给出一个相对保守的结论。

    协和院长沉默了片刻,道:“做支架的话,协和这边,能保证六个月的再狭窄率低于百分之三十……”

    这已经是相当大的创举,更是远超业内同行水平的手术能力。

    然而即便如此,他的声还是没有多少底气。

    毕竟,对比五年百分之二十,协和敢担保的六个月百分之三十发生率还是太高了,实在谈不上什么晚期疗效。

    在许秋面前,协和院长第一次有了一种“协和不过如此”的感觉……

    郑主任也有一种解气的感觉。

    哪怕他们的新型人工血管保守估计,都比协和的疗效要更好,一旦手术成功,这无疑将成为临海一院的又一大王牌科室。

    也将标志着,临海一院将成为六十万等待血管重建的病人的最后希望。

    “再看看剩下的受试者名单吧。”

    郑主任翻到了ppt的下一页,继续介绍起来。

    除了闫自强,还有另外十九个,有要做冠脉旁路移植的,也有需要做血脉透析,或者是血管缺损后,亟需小口径血管补上的。

    最后,许秋选择了其中的四人。

    这四个受试者的每一个,都受限于各种原因,如身上高危因素过多、自身血管取材有限,被其他医院宣判了死刑,或者是只能保守治疗。

    其中就有闫自强。

    一番研讨后,难度最高、风险最不可控的闫自强将由许秋主刀。

    另外三个,相比之下难度低许多。

    分别由临海一院心外科郑主任,阜外杨晨曦教授,阜外心血管泰斗马勤带队负责。

    如果说,闫自强代表的是小口径人工血管的极限,是这一款新型血管所能驾驭的最危险的那一批病人的上限。

    那么剩下三人,则更加普适。

    不管是病人情况,还是医生的手术水平,都不会太刁钻,属于协和、天坛、301这类大三甲都有主任能驾驭、并且掌握的高精尖手术。

    而非只有许秋能做的,类似于完全颅脑融合分离的全球独苗。

    许秋代表了这款新型血管是否真的可行。

    而郑主任等人的手术结果,则能看出这款产品、这台手术是否能在整个大夏铺展,成为心内科一门真正具有开创意义的崭新手术!

    ……

    初步确定受试者后、手术方案后,临海一院出动四支队伍,分别前往病人的所在地,将病人接回一院。

    很快,四人就住进了心内科的vip病房,开始了术前准备。

    其中闫自强更是重点。

    常规的冠脉造影,确认梗阻部位、程度、范围。

    预计移植血管桥支数、确定手术方案。

    此外,还要估计心肺功能、评估再次手术的危险性。

    初次手术做了几支血管桥、血管桥材料以及移植部位、升主动脉状况,和近期的冠脉造影结果,都将直接决定最终的手术细节。

    当天,闫自强从协和赶来时,许秋腾出时间亲自迎接。

    “许医生!”

    这位老人坐在轮椅上,一下车,就紧紧地握住了许秋的手。

    闫自强的脸色比当时更差了,口唇发绀、说一句话要喘好几口气,显然缺血缺氧已经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了。

    “脚还冷吗?”许秋扶着老人,开口问道。

    这一刻,闫自强眼里闪出泪花。

    他没想到,再次和这位仁医见面,对方说的第一句话,没有什么浮夸的承诺,仅仅是一句平淡的脚还冷吗。

    但就是这句平淡的话语,让他更加确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不冷了,那双棉拖鞋我也带过来了,很暖和。”老人抹了抹眼睛,与许秋仅仅相握。

    这一幕,被闻讯而来的媒体、记者等拍下。

    这张照片也被广泛传播。

    被命名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例小口径人工血管置换手术前,彼此信任的主刀与受术者”

    当年,照片被评选为大夏顶级医学学术期刊《大夏医学杂志》封面论文,成为近些年来少有的,以人物为主题的刊物封面照片。

    不过这都是后话。

    尽管手术还未开始,但,“小口径人工血管第一例人类手术”这个噱头,依旧赚足了眼球。

    国家上面,也有很多人在等待消息。

    药监局、医药器械管理部门、以及审理会,全都翘首以待。

    大批外国媒体,省略了繁琐的申请流程,直接被国家新闻局放行,获得了在临海一院采访的许可证。

    与此同时,两个机密稿件,也悄悄地出现在了各个新闻媒体的草稿箱里,早早地完成了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