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其他小说 > 我就刷个视频,怎么古人都破防了 > 第345章 沛县著名街溜子的成长史
    再来看韩信的例子,萧何月下追韩信,并极力向刘邦举荐。

    你以为刘邦就能直接拜韩信为大将军吗?

    答案显然是不可能的。

    毕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军事行动,更是直接关系到刘邦的生死存亡。

    韩信在当时默默无闻,既无名望也无显赫战绩,为何刘邦要重用韩信?

    刘邦必然与韩信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亲自验证其军事才能,才会拜其为大将。

    《史记》虽未详述此间细节,但我们可以合理推测,这才是刘邦最终下定决心任用韩信的关键。

    假如刘邦对军事一无所知,能和韩信聊出来半点火花吗?

    刘邦敢直接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韩信,作为大将去统帅军队吗?

    项羽可是一直在旁边虎视眈眈的。

    这就好比韩信与纸上谈兵的赵括不会有共同语言,一个觉得太蠢,一个觉得太不切实际,他们只会互相嫌弃。

    ......

    永乐年间。

    朱瞻基此时却是轻轻摇头。

    他对后人所说的刘邦为何会任用韩信的原因还是存疑。

    韩信并不是第一次被人推荐。

    韩信舍弃项羽投奔刘邦后,负责经办粮草一类的事情,一直没受到重用。

    即便是夏侯婴向刘邦举荐,刘邦也并没有觉得韩信有何特殊之处,韩信依然不受重用。

    那为何夏侯婴推荐韩信,刘邦没有重用,而是等到萧何推荐,刘邦才会重用韩信呢?

    是因为萧何地位比夏侯婴高吗?

    朱瞻基觉得有一些这方面的原因。

    萧何郑重其事地向刘邦推荐说,韩信乃是夺取天下的关键人物,并主张以高位相待以留住此人。

    刘邦非常信任萧何,所以在萧何再三劝说下拜韩信为大将。

    但更重要的原因,朱瞻基觉得是局势不同了。

    彼时,刘邦麾下将士多为关东子弟,不愿远走他乡,于是在去汉地途中不少将士趁夜色逃离。

    韩信亦是觉得自己不被重视,觉得刘邦并非明主,萌生去意,欲随众叛逃。

    于是,才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这一幕。

    不过无论是何原因都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刘邦最终不拘一格,重用了韩信。

    而韩信也确实没有辜负刘邦的信任,回报了这份知遇之恩。

    想到这里,朱瞻基不禁点头赞同。

    所以,纵观古代历史,刘邦在用人之道上的高明与远见,确实令后世帝王难以企及。

    ......

    嬴政此刻陷入了沉思,心中暗自揣摩。

    他本以为刘邦是个无比勇猛的武将,或者是类似于他这样的雄主。

    毕竟秦二世而亡,各种起义频发。

    刘邦在这其中能够脱颖而出,必定是深谙兵法。

    如今看来,是刘邦任用了善兵法的韩信。

    所以说,刘邦身上最大的优点可能并不是单方面业务能力出色,而是知人善任。

    能够发现人身上的闪光点,并让每个人都在合适的位置。

    嬴政突然感觉眼前一亮。

    若要是这么说,刘邦可是个不可多得的管理型人才。

    想将刘邦招至麾下的感觉更强烈了!

    ......

    以上举的这两个例子,大家可能觉得没什么,这就是创业团队的老大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嘛。

    但问题的核心在于,刘邦在创业之前是什么状态?

    四十八岁,著名沛县街溜子,先是落草为寇,不过数十人规模,最后被樊哙叫回来造反,也不过数百人。

    接着刘邦杀了县令,带着萧何、曹参造反,才开始了他的征战之路。

    那个时候的刘邦,还是一个纯纯的军事小白,从来没有带过兵。

    而他在秦二世元年秋毅然举旗,仅仅两年后,即秦二世三年,便率众攻入关中推翻秦朝了。

    此刻的刘邦,已经从一个完全的军事小白,成长为了能比肩未成名的项羽的存在了,也就只用了差不多两年时间。

    ......

    嬴政的眼眸骤然睁大,满是不可置信。

    四十八岁!

    短短两年!

    刘邦竟能撼动大秦根基,颠覆王朝!

    是刘邦的成长速度,太过惊世骇俗,还是在胡亥统治下的秦朝,太过不堪?

    嬴政心中五味杂陈,紧握的拳头透露出他内心的复杂。

    他更愿意相信是前者。

    随即,他定了定心神,收敛了情绪,恢复了往日的冷静与威严,缓缓说道:

    “李斯,不用在各地寻刘邦了。”

    李斯闻言,面露讶异,他深知嬴政对刘邦和项羽二人的重视。

    更不用说,现在天幕已经细说了刘邦的逆天之处。

    不过李斯也不敢多问,正在他准备领命时,嬴政的声音继续传来。

    “只需在沛县寻找即可。”

    嬴政顿了顿,继续说道:

    “张良、萧何、韩信、曹参、樊哙等人,也需一同寻找。”

    刘邦以数十人的造反规模,最终成就霸业,这些跟随他的人一定功不可没。

    李斯这才领命,去安排具体事宜。

    ......

    从那之后,刘邦在战场上几乎所向披靡,只要不是项羽在场,基本上都能屡战屡胜。

    要知道项羽可是出身于军事世家,自幼在项梁的悉心教导下成长,其军事素养与家族底蕴之深厚,岂是刘邦这种人能比了?

    这就好比,你在50岁时才开始学习9年义务教育,然后3年学完了12年的课程,最后考上了清大这样的顶尖学府。

    这个比喻啊,可能还不足以表述刘邦的逆天程度。

    正因如此,纵观华夏几千年历史,来自底层的农民起义,无论是从陈胜、吴广到张角,再到黄巢、李自成,绝大多数最终都被门阀世家摘取了胜利的果实,最终成功的也只有刘邦和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