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能给予姐姐临终前的最后一瞥,汪可进的心中满是遗憾与悲痛。

    但他清晰地记得,仅仅两个月前离家时,姐姐还沉浸在对金吾深深的爱恋中,满眼憧憬着未来。

    他曾许下诺言,待他归来之日,会为姐姐带上最好的红布,用以缝制那象征幸福的嫁衣。

    汪家双亲一口咬定金吾负心薄幸,汪可进四处探访,特别是靠近书院之地,的确捕捉到了关于院长千金赠予金吾荷包的风言风语,这让他更加确信,正是金吾将姐姐推向了绝路。

    “金吾真的与院长千金有染?若此事属实,此人简直无耻至极!变心尚可原谅,但汪小姐腹中已有他的骨肉,他怎可如此不负责任,置之不理?”

    谢秀芳愤慨难平,为汪蕊儿打抱不平。

    而姜美君则眉头深锁,心中疑云密布。

    尽管与金吾的交往并不密切,她总觉得金吾不应是如此背信弃义之人。

    金吾曾帮助她监视卫扬,虽然从中获取了利益,但行事坦荡,甚至不惜正面挑衅,直言警告卫扬:“你若假期不归家,我可要告知你母亲了。”

    这样的直接与磊落,让卫扬数次的忤逆之心瞬间瓦解,如晨露般消散。

    金吾无论是接受报酬还是取用绣坊之物,从不遮遮掩掩,行事干脆利落。

    然而,人心深似海,即便是姜美君也不敢断言金吾的品行完美无瑕。

    卫扬则激动地辩驳:“绝对不可能!他与院长千金之间清白如水,根本没有那些不堪的纠葛!”

    卫褚追问:“那这些传言又是从何而来?”

    “最初,或许是院长千金赏识他的仪表堂堂与才华横溢,萌生了联姻之意,但当她得知金吾已有婚约在身,这份心思便自然作罢,不了了之。”

    毕竟,对方是院长的千金,门第相当,骄傲自满,纵然情愫暗生,也绝不会做出破坏他人情感之事,更何况金吾已有婚约在先,岂能委屈自己成为侧室?

    “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至于那所谓的荷包……”

    卫扬愤怒不已,“纯粹是子虚乌有的杜撰!事实上,不过是院长千金不慎遗失了一方手帕在校内,后被好事的同学捡到,当日便被院长夫人急匆匆领了回去。哪有什么荷包?真不知是哪个多嘴之人在这里胡编乱造,搬弄是非!”

    这一切,本与金吾毫无瓜葛,却被莫名地卷入其中,谣言如同猛虎,悄无声息间伤人无数,其威力之大,实在让人防不胜防。

    见卫扬对于金吾的信任坚定不移,卫褚的眼神中不禁闪过一抹难以察觉的暗涌,轻轻吐露道:“但在眼下这混沌不明的局势中,我们并未掌握任何确凿的证据,真相仿佛蒙上了一层厚重的迷雾,让人难以洞察。汪姑娘所遭受的不幸背后,或许隐藏着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所有与她命运交织的人,不论亲疏,皆有可能被这团迷雾所笼罩,成为不可忽视的嫌疑对象。”

    “金吾的品性我比任何人都清楚,他绝非会做出那种卑劣行径之人。”

    卫扬的话语中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坚定,他的目光如炬,闪烁着对挚友无条件信赖的光芒。

    卫褚闻言,选择了沉默,没有再继续这个话题。

    他内心深处明白,人性的复杂超乎想象,光明与黑暗常常只在人的一念之差间徘徊。

    即便是自己,也无法保证在漫长的一生中不为一丝邪念所惑,更何况是其他人。

    这份深刻的体悟,他默默藏在心底,不愿破坏卫扬心中那份纯净而坚定的信任。

    “若汪姑娘的事件背后真的有着不为人知的曲折,恐怕最妥当的处理方式还是上报官府,让法律来评判是非曲直。”

    姜美君在一番沉吟之后,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对此,卫扬和卫褚均默默点头,表示赞同。

    毕竟,在缺乏揭示真相能力的情况下,他们既没有权力也缺乏手段去深入调查,只能任由那些捕风捉影的流言四起,束手无策。

    姜美君又提及:“汪进那小子,就是那位对你出手的家伙,后来怎么处置了?”

    “据说已经被送往致远书院接受监管。”

    卫扬接过了话茬,“蓝先生虽然答应金吾不报警,但顾虑到汪尽可能再次对金吾构成威胁,便私下安排人将他安置于书院,直至科举结束再做打算。”

    “蓝先生考虑得确实周到,此番安排不失为一个两全之策。”

    姜美君赞许之余,恍然大悟恍然大悟,“话说回来,今日不正是科考的最后一日吗?”

    “实际上,科考已于昨日圆满落幕,他们应当已在归途之中。”

    卫扬解释道,语气中透露出一丝因未能同行而生的遗憾。

    这一话题的提及,使得在场众人不约而同地向卫扬投去了复杂的眼神。

    原本应并肩作战的伙伴,却因为一场意外的插曲,独留在了这里。

    卫扬打了个哈欠,显露出疲惫:“好了,不聊这些了。我今天在外面奔波了一天,先去休息了。娘,您也早点歇息吧。”

    “快去睡吧,好好休息。”

    母亲慈爱的声音伴随着关切。

    数日之后,当参加科举的学子们凯旋之时,义通城的街头巷尾异常喧嚣,似乎提前迎来了中秋佳节的喜悦氛围。

    商铺门前高悬的红灯笼,如同点点繁星,映照出了节日特有的温馨与热闹。

    卫扬则像是一匹久困牢笼、终得释放的野马,一出家门便没了踪迹。

    他从晨光初破晓开始,直到夜幕低垂方归,每日都与同学热烈探讨着科考中的种种题目,那份激情与热忱,仿佛能点燃整个秋天的落叶。

    与此同时,十里绣坊也迎来了络绎不绝的顾。

    许多饱读诗书的青年才俊,在苦读三载终于迎来短暂的假期归家时,纷纷选择在此停留,为家人挑选些城里别具特色的礼物。

    踏入绣坊的书生们,起初难免心中忐忑。

    坊间传言,“十里春风”出品的绣品皆为精品,价值不菲,动辄上百两银子,令囊中羞涩的书生们望而却步。

    然而,很快他们的担忧就被眼前的景象一一化解。

    绣坊之内,既有价值连城的珍品,亦不乏价格亲民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