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其他小说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 第1085章 东风压倒西风
    范济民提出的要求,并不算过分。

    毕竟核心机载设备,尤其是雷达系统是由华夏方面提供的。

    包括眼下埃尔塔电子工业公司和通用动力之间的合作,也是由湾流交付4架G550平台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但全部改装过程完全由前者在大卫国完成。

    再加上前面那一番铺垫,让卡索雷完全想不出拒绝的理由。

    但要是就这么直接让步,那局面上也实在是不太好看。

    因此,他也反过来提出了自己一方的要求。

    就是在原型机测试阶段结束之后,量产阶段必须在达索的总装线上进行。

    而这,恰好也是华夏方面预先确定好,可以接受的条件之一。

    实际上,常浩南最早想到和法国人合作,除了对于猎鹰8Z平台比较熟悉以外,另一个重要的考虑就是,双方在这个项目当中的核心追求不同。

    华夏已经有了在成本和性能都满足要求,而且基本完全自主可控的主力型号空警2000,剩下的一些缺漏也可以用空警200补上,并不真的急需装备一种航程很远但性能有限的轻型预警机。

    因此,当前的主要目标是对整个光控相控阵技术路线进行验证。

    只要保证测试过程在华夏完成,能拿到全部数据就行了。

    剩下的都是次要目的。

    而达索则正相反。

    他们是真的准备拿这个东西去竞标法国空军的新一代预警机项目,然后再凭着这个名头打入国际市场。

    虽然表面上的体量远逊于E3F,但成本方面几乎四架顶一架,而且靠着后发优势,性能也并没有被拉开什么代差。

    况且法军面对的作战压力也比较小,在航程足够的情况下,真未必需要难伺候的战略预警机。

    而既然自家空军都是目标用户了,那后面自然有大把时间去获取数据,并不急在这一时。

    最重要的反倒是必须维持整个项目平稳进行。

    毕竟E3F算是现有装备,在其基础上升级虽然要价很高,但基本没什么风险。

    留给你个全新型号的时间窗口并不长。

    要是在试验阶段发生一两次重大推迟,那基本也就错过去了。

    其次则是必须保证总装,以及大部分生产工作在境内完成。

    这在装备层面是个非常重要的筹码。

    于是,双方便一拍即合。

    当然,这只是意向层面。

    在场众人都没有当场拍板的权限。

    要想正式签合同,那还得等到大家回去之后,各自把情况向决策层汇报过才行。

    而且,“高明”项目说是双方合作,但这个双方指的是两个国家。

    具体下来的话,光是华夏这边就有三个主要参与者,而法国方面除了达索以外,也需要泰雷兹集团的参与才能完成数据链和指挥系统的整合。

    好在,常浩南此前就对这个项目有所安排。

    刘永全和梁绍修二人没用几天,就走完了自己这边的大部分流程。

    不过,电子科技集团那边,进度却稍慢了一些。

    因为范济民出现在之前的会议现场只是临时顶班。

    而真正作为负责人的郭林,此时正在处理一个更加紧迫的项目……

    ……

    京城,国家航天局。

    几个月前从科工委到工建委的大规模改组,似乎并没有对这里产生太多影响。

    相比年初,明面上的变化就只有摘掉了“系统工程一司”这个使用频率本就很低的牌子,其余则一切照旧。

    就连主要领导都得以悉数保留。

    因此,当郭林走进这里的时候,有那么一瞬间甚至恍惚觉得回到了半年以前……

    “老郭!”

    不过,很快就有一道声音,把他从思绪当中给唤醒了过来。

    郭林循声望去,就看到一身日常便服的张维永正沿着不远处的楼梯小跑下来。

    身后还跟着林森明。

    于是也赶紧大步迎了上去。

    其实三人的业务之间本来没有直接交集,但常浩南在去年把中继通信系统的一部分测试放到了空警2000上面,后来又当起甩手掌柜,愣是把郭林和电科十四所也给牵扯了进来。

    当然,后者自己也乐在其中就是了。

    “你们这看上去……好像没什么变化啊?”

    郭林一边上楼,一边随口找了个话题。

    不光是为了寒暄。

    也是要转移注意力,以缓解内心的些许紧张情绪……

    “嗐……我们单位自打成立那会就是非军事机构,不用像别的兄弟部门一样再折腾二遍事。”

    张维永解释道:

    “再者说,现在是921工程最关键的节骨眼,业务稳定性是绝对的第一位,说啥也不可能对我们主管单位做大范围的组织架构调整……”

    “……”

    本来是想着聊点别的话题放松一下,结果一来二去又绕回了载人航天工程上面。

    反倒把郭林给整的更焦虑了。

    而如此明显的情绪变化,自然逃不过张维永的眼睛,

    “我说老郭。”

    他故意在语气中加入了些许打趣的意味:

    “经过你手的项目应该也不少了,今天这就是个平常的阵势,反应不用这么大吧?”

    “那不一样……”

    郭林说着揉了揉有些发胀的额角,但一时间又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自己内心的感觉。

    载人航天,毕竟不是一般的项目。

    不能按照一般的级别来判断。

    见状,旁边一直没说过话的林森明突然插了进来:

    “老郭之前半辈子干的事都是琢磨怎么送人上西天,现在突然要把人安全地送上天……估计是心里有负担……”

    一句话,让张维永差点没憋住。

    当然,这也只是随口一说。

    实际上,921工程中涉及到送人上天的部分,早在2001年初就已经完成了。

    从神舟二号到神舟四号,都是完全具备载人能力的全状态验证飞船。

    之所以重复三次测试,只是为了尽可能保证万无一失。

    至于他们所负责的部分,跟送人上天也没什么关系。

    倒不如说,只是和921工程相互借东风,实现资源的最大化运用而已。

    不过,这突如其来的冷笑话,倒是让郭林的感觉好了不少。

    也就在此时,三人来到了局长办公室外面。

    门没有关,显然就是在等着他们。

    直到走进去之后,郭林才注意到,除了办公桌后面的栾文杰本人以外,旁边沙发上还坐着另外一个人。

    他很快认出,对方是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和测控通信系统负责人,沈俊荣。

    “坐吧。”

    栾文杰放下手中的文件,朝着另一边的单排沙发示意了一下:

    “我听张维永同志报告说,你们打算发射一个由四颗小卫星组成的卫星群,解决航天器和地面之间实时通信的问题?”

    张维永和林森明二人本来就是航天局的工作人员,因此这个问题显然是主要面向郭林的。

    “解决还谈不上……”

    后者深吸一口气,回答道:

    “但是,利用四颗有通信中继功能、工作在MEO轨道上的卫星组成一个无中心通信网络,确实可以有效扩充航天器与地面进行高通量数据传输的时间窗口。”

    “举例来说,对于运行在典型近地轨道上的目标航天器,可以保证在至多50%的运行时间内,与地面维持往返时延350ms以下,可用容量不低于15Mbps的通信能力……”

    “……”

    实际上,这个中继卫星群在最初设计时的服务对象,是像海洋一号那样,运行在太阳同步轨道的侦察卫星。

    但一步到位直接上实践系列的跨度确实有点太大,研制周期和投入成本也比较高。

    于是,常浩南和张维永最终决定退而求其次,先发射四颗百公斤量级的小卫星,在技术层面验证可行性。

    就这样,测试窗口恰好跟神舟五号对上了……

    而另一边,沈俊荣在听到郭林针对性十足的例子之后,原本平静的脸上也不由得泛起些许波澜。

    载人航天工程本身,已经有了一套包括境内外地面站和远洋测量船在内的测控通信体系,用于保障飞船关键阶段的运行状况处在地面掌握当中。

    但一来,受到研发时的硬件条件限制,这套系统只是保障了最基本的功能,重点在于传输控制信号和反馈信号。

    二来,地面测控站的覆盖范围实在有限,而且很不规律。

    要想实现较长时段内的连续通信,就只有等飞船通过本土上空的那一段时间。

    具体到神舟五号,大概是在轨时间的10%出头。

    按照飞船轨道一个半小时的运行周期计算,就是大约10分钟。

    除去一些必要且无法完全公开的工作沟通之后,留出来的空当少得可怜。

    只能安排进去展示国旗、与家人通话等几个典型环节。

    换句话说,就是不太出片。

    当然,作为华夏的第一次载人航天任务,即便只是个别象征性的画面,也具有难以估量的影响力。

    但如果像郭林所说,能将这一数字提高到50%。

    哪怕只是其中一圈的50%。

    也意味着一个半小时当中有连续的40分钟可以直接观察到飞船的舱内情况。

    无论从技术验证还是宣传意义上,都堪称质的飞跃。

    尤其是在2003年这个时间节点上。

    一次成功的载人航天宣传,对于华夏,乃至对于全世界,都有着颇为特殊的意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