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一年,说起来长,发生的事却不少。
大衍泰安三年春末,继最后一支青州叛军败在雁家军手里,被叛军占领的城池悉归雁长空之手。
次月初七,泰安帝出兵,讨伐雁家军。
然而仅仅过了半月,朝廷的军队还未与雁家军交锋,泰安帝便收到西南边城送来的急报——
苍岚军反了!
朝廷为了加强西南边陲的守卫,两年间多次拨款整备苍岚军。
苍岚军主将洪明一边坐收朝廷的银子,一边享受民间商队的贿赂,在当地的威势已然超过主事官员。
下面的人迫于他的淫威,不敢将西南边境之事如实上报,洪明见状越发张狂,从苍岚军中选拔精锐,组成一支只听命于他的私兵。
这支私兵无论衣食住行,皆在寻常士兵之上,他们得了洪明的好处,处处以他马首是瞻。
洪明在当地俨然以藩王自居,然而太过嚣张终究惹来嫉恨。
不知是谁将消息传到京城,惊动了皇帝,皇帝立刻派大臣下来查证。
那名大臣还算机灵,半道上乔装改扮,偷偷来到西南边城微服私访。
洪明得知后,几度派兵追截,不知是那大臣运气好,还是有人暗中相帮,他竟逃过苍岚军的追杀,回到京里。
洪明见那人逃脱,心知纸包不住火,他在当地欺压商队,强收贿赂一事尚可分说,但皇帝容不得他拿着朝廷的钱养自己的军队。
洪明与几名心腹将领一合计,索性与朝廷翻脸。
泰安帝见西南既乱,不得不令北上的金吾卫撤兵。
他为了稳住北地,下旨封雁长空为雁王,答应将北地三成州县划给雁家作为藩地。
雁长空并未受旨,他只让礼部传旨的官员给泰安帝带回一句话:“这些城池是我从叛军手里抢回来的,朝廷既然管不了,就别再管了。”
如此强硬的态度令泰安帝大动肝火。
然而西南的危机更加迫在眉睫。
雁长空虽然不接受朝廷的封藩,但他的态度十分明确,只要皇帝别去招惹他,他就不会主动南下,而西南的苍岚军却是野心勃勃,打出“受命于天”的旗号,显然志在京城。
泰安帝可以忍耐雁长空,却无法忍受洪明的挑衅。
“雁家好歹对朝廷有功,朕不信雁长空敢辱没祖宗的名声,”泰安帝对自己的贴身太监说道,“但洪明是个什么东西,朕凭什么要受他威胁?”
他说到这儿,语气多了几分激动。
做皇帝这两年,他已极少在人前如此形于颜色,只有当着贴身太监袁公公,他尚能露出几分真实的喜怒哀乐。
袁公公看着泰安帝鬓边的白发,忍不住劝道:“陛下息怒,苍岚军远在边陲,便是要打,也不急在这几日。”
泰安帝摇了摇头,眼神疲惫:“你不懂。”
他走到窗前,望着殿外浓密的树荫,眼中好似蒙上一层阴影。
“做皇帝……太难了。”他轻声喃喃。
翌日。
泰安帝下诏,褫夺兵部尚书职位,下入大牢。
朝中大臣皆知兵部尚书与苍岚军有所牵连,故而无人劝谏。
一个月后,兵部接到西南急报,离边城最近的涂州、于州两支军队在阻击苍岚军时,陷入伏围,全军覆没。
于州主将战死,涂州主将重伤,两军残部仅余六百人退守涂州。
苍岚军沿途大肆劫掠,各地州府为保百姓,不得不举城投降。
军报传入京中,因兵部尚书一职至今空缺,兵部侍郎只得硬着头皮面见皇帝,请求发兵。
三日后,一道旨意震惊朝廷。
——为灭苍岚军气焰,泰安帝决定御驾亲征。
旨意一下,群臣再也坐不住,纷纷上书劝谏。
然而泰安帝一字未应。
后宫里,泰安帝让袁公公抱来一个火盆,将收到的折子一本本扔进火里。
他淡淡道:“这些人里面,有几个真心,几个假意,朕已懒得分辨,倒不如都烧了干净。”
袁公公悄悄觑他一眼:“陛下,亲征之事,事关国体,还请三思才是。”
泰安帝冷冷一笑:“你没听见那洪明骂朕什么?他说朕这皇位是捡来的便宜,若非我那侄儿不争气,也轮不到我坐。”
他望着火盆中升起的浓烟,目色复杂。
“这两年,我用过怀柔,用过威吓,每个臣子的心思我都猜过,他们喜欢什么,害怕什么,我一一找人暗查,可就算做了这些,我还是看不透他们。”
他沉默须臾,嘴角露出一丝轻蔑:“既然如此,指望别人不如指望自己,他们不信我能做好这个皇帝,我就亲自证明给世人看。”
五月二十五日,金吾卫大军启程南下,讨伐逆贼洪明。
与这支军队同行的,是泰安帝与他的禁军卫队。
此时,苍岚军一路北上,沿途几乎没遇到多少拦截。
过去一年,大衍接连经历废帝、叛军围京与藩王作乱,加上朝廷为了对付青州军,将国库的大半银钱都用在了平叛上。
尽管后来朝廷偃旗息鼓,养精蓄锐,但时日尚浅,成效不丰。
各地州府得不到朝廷援助,许多时候只能靠自己,它们虽为朝廷辖属,却形同自治。
眼看苍岚军成了叛军,这些地方城池无力与叛军抗衡,除了明哲保身,别无他法。
苍岚军节节取胜,直到六月中旬,与金吾卫先锋部队战了第一场,这才攻势稍减。
两军在法华湾附近扎营相峙。
法华湾渡口的长街早被夷为平地,荒野之上,断壁残垣,摇曳的芦苇荡中,只有滔滔江水依旧奔流不息。
苍岚军主将洪明草莽出身,打起仗来横冲直撞,命人叫阵的言语更是粗俗不堪。
接连三日,苍岚军日日到金吾卫军前叫阵,将泰安帝全家上下男女老少骂了个遍,就连开国皇帝也没落着好。
泰安帝气得浑身发抖,叫来率军主将,命令金吾卫出击。
主将本想多等两日,见皇帝发怒,只得应承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