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以智不明白顾横为何突然提起已经离开的吴大人,但还是将自己知道的事无巨细地说了出来。
“陛下,明初“洪武赶散”之后,兴化人丁骤增,人文蔚起,在“顾、陆、时、陈”宋元四大家的基础上,又形成了“高、宗、徐、杨、李、吴、解、魏”八大望族。“
“他们多为世家大族,虽各有兴衰浮沉,但其家学深湛,教养有方,子弟中秉承家教,多有贤者。吴氏家族的门庭下,就有着吴甡吴大人。”
“而且,两百多年前,兴化的吴家祖先,出身世家大族的吴方正偕其四个儿子从苏州阊门迁居兴化,在儒学街西街及其周边地段筑屋定居,日夜繁盛。”
“到万历十七年,后来被誉为“平章纶阁”的吴甡吴大人就出生在这里。他父亲吴三畏,是饱学之士,官任广东韶州府推官,居官清正,为学为人为官都成为他耳濡目染的有益滋养。”
“生于水乡的吴甡吴大人也和其他耕读世家的子弟一样,幼承庭训,发愤读书,学业日进。”
“万历三十七年,吴甡吴大人第一次赴乡试,即以第26名成举人。这一年,他21岁。”
“四年后,万历四十一年,25岁的吴甡吴大人含笑走出殿试的朝堂,一切尘埃落定,多少读书人梦寐以求的进士科名已入其囊中。”
说到这里时,方以智满是艳羡。
而说到“兴化城隍庙桥南的南大街上,添建了为他和父亲吴三畏所立的“父子科第”坊。有人劝他请托朝中,谋以美差,他拒绝了“始进,当静听朝除,岂可向人营求耶?”他不是不懂,但他不屑。”这段时,方以智眼里是钦佩。
“心怀社稷的吴甡吴大人,进士及第后踏上仕途,从知县任上开始,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仕途坎坷,几经起落。”
“吴大人初仕,先后任邵武、**、潍县知县。他关心民瘼,造福于民,正身立己,秉公执法,不畏强暴。“吴令风采不可犯”,**当地乡绅间的这句传言,是美誉,也是敬畏。”
“在邵武三年任满,考绩举为“卓异第一”;在山东潍县,他被选为“廉吏”。百姓为其集资建生祠,匾曰:“宏才卓品”。之后他被升为御史。”
“作为御史,行监察百官之责,一需慧眼,机敏洞察;二需胆识,敢说敢当。吴大人二者兼具,严气正性,忠诚敢言。”
“他尖锐的锋芒指向权势炙手的魏忠贤及其阉党。当时熹宗怠政,远仁哲,任奸佞。魏氏爪牙工部尚书姚思仁借修皇陵之机卖官鬻爵,吴甡弹劾其“损国体而亏考思”。冯从吾、邹元标、文震孟因反对阉党遭到排挤。”
“吴大人从公心出发,提请召还三人。褒其政敌而贬其亲信,这就必然积忤于权倾一时魏忠贤,吴大人第一次被罢官,豺狼当道,“修齐治平”的抱负撞破在黑暗的朝堂。吴大人怫然归里,或从岳父王继美游学各地,或闭户读书,自遣其怀。”
方以智提起这一段,叹了一口气。已从对吴牲的敬佩仰慕之情到为吴牲深深惋惜。
顾横只是静静看着,并未发一言,方以智便继续介绍道。
“再后来,先帝即位,面对衰颓的江山,力图重振,“大治忠贤党”,诏令为被阉党害死、贬谪的官员平反。吴大人又奉旨复任御史。”
“之后,吴大人出任河南巡按。在豫任上,他励精图治,敬礼先贤,建伊洛书院,培养人才,惩恶爱民,为豫民所推爱。”
“而陕西大旱,民不聊生,“盗贼”四起时,先帝诏命吴大人赴陕赈抚。民瘼系心的吴大人,因势运筹,一面赈灾治荒,蠲减赋税;一面整肃吏治,严惩屯积居奇的贪吏。”
“那个时候史可法史大人正任西安府推官,人品端正,才华出众,吴大人对其爱惜有加,与之共商赈事,不拘一格大力提拔,为日后史大人在弘光朝廷中脱颖而出以至成为撑持半壁江山的抗清砥柱起了很大作用。”
“只是可惜,史大人当时没有选择陛下,不然不至于有那悲惨结局。”方以智说到这里时,满是悲痛。
顾横不得不出言安慰道:“逝者已矣,史大人有他自己的选择,我们不必再多加评论。只是陕西乱局后面怎么样了?”
方以智忍住悲痛之情,继续介绍道:“由于吴大人筹划得当,赈抚得力,救治饥民30余万,陕西乱局因此暂得安定。”
“这之后,吴大人被擢升为大理寺卿,主管全国刑狱。次年三月,升为通政使司左通政,九月再升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兼山西巡抚。”
“这时,以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农民起义的熊熊烈火,正烤炙着根基日朽的我大明江山,西北地区尤为炽烈。”
“身为山西巡扰的吴大人到任后,整顿吏治,修筑城墙,缮守备之具,扼守河防,尽力稳住山西时局。”
“当时山西大盗贺宗汉、刘浩然等受前巡抚招抚,放纵兵众恣意扰民。”
“吴大人集中精锐,将他们依次歼灭。在剿抚的过程中约束军纪,恩威并施,尽量减少杀戮,竭力缓解内患。”
“知兵娴将的吴甡抚晋四载,惩腐纠弊,安民除患,不戮无辜,声绩卓然,军民戴之如父母。”
听到这话,顾横心中更加安定了,吴牲知兵,洪承畴当日的推荐果然靠谱,云南交给他治理,应该不会有什么大乱子了。
方以智并不知道顾横在想什么,只是继续道:“后来,长期劳心费力的吴大人积劳成疾,谢病归里。”
“在兴养病期间,吴大人还与魏应嘉等兴化士绅礼请天童派名僧密云圆悟座下大弟子石奇通云率众飞锡兴化,掩关面壁于南门普润庵。”
“吴大人与石奇交契,经常请益探禅问道,于佛呗之声间荡涤俗世尘埃。”
“晨钟暮鼓可以淡欲清心,却不能靖日渐弥漫的四方烽烟。没过多久,边情告急,诏旨起任吴大人为兵部右侍郎,吴大人因病不能行,拜疏恳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