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提醒本王,想要坐稳江山,必然要取得百姓的认可,只有这样,政权才具有合法性。”
“于是,出兵之前,您又向本王进言,说摄政王此次进兵,一定要严明纪律,不得肆意屠杀,不得抢劫财物,必须“军民秋毫无犯”。”
“本王再次采纳了您的这一建议,严格约束军纪,规定“有抗拒者必加诛戮,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财物……”
多尔衮似乎在滔滔不绝地回忆往事,但范文程知道,多尔衮是在告诉自己,他多尔衮也和皇太极一样欣赏范文程之才,并且也听从了他正确的建议!
眼见多尔衮还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范文程也不好出言阻止,毕竟多尔衮作为领导,要上演英明主上十分了解臣下才华,从谏如流的戏码,做下属的怎么能不配合?
于是,又听多尔衮继续道:“吴三桂投降后,本王在山海关大败李自成。当时,范先生跟随本王亲征。”
“战争的破坏性极大,当地百姓对我们满人非常畏惧。这时,范先生您便在战后大力安抚百姓。”
“大战之后,又是范先生您带领文官,及时发布告示,安抚民心。”
“您在告示里说,清朝大军是义兵,李自成杀了你们的皇帝,我们是来为你们报杀君之仇的。清军纪律严明,自杀“闯贼”,不杀百姓。”
“您还创造性地提出“官来归者复其官,民来归者复其业”的口号。这一招真是高明,对安定人心,起到了很大作用。在您的号召下,很多人都投降我们大清朝。”
“而在去年五月初二日,本王能大踏步走进紫禁城内的武英殿。
“可是,北京城是进了,但是接下来该如何统治,这是个大问题。”
“这个时候,您再次展示了您高超的治国理政能力。”
“第一、恢复北京城秩序。进入北京的第二天,您就对本王说,在北京各个城门设立卫兵,保护老百姓安全,禁止士兵抢夺百姓财物,恢复北京城秩序。”
“您还说,大清天下,“乃得之于闯贼,非取之于明国也”,用这种方式,巧妙地转移了矛盾。”
“第二、为崇祯皇帝发丧。您建议,尽快给崇祯皇帝举办风风光光的葬礼,让全城老百姓都来瞻仰,并借此机会宣传清朝的宽容政策。”
“五月四日这天,您亲自起草了上谕,上谕中说,李自成原本来明朝的百姓,胆敢弑杀皇帝,让崇祯曝尸荒野,其行为天人共愤、法不容诛。”
“现在,天下官民为崇祯服丧三天,并按照帝王规格厚葬崇祯皇帝。这一举动,打动了很多明朝遗老,他们纷纷出来拥戴我们清军。”
“第三、效法明朝官制,制定大清的官制。您入京之后,招集各部胥吏,制定管制,核定税收,搜集档案,您成了清朝廷的实际组织者。”
“这一套政策实行下来,北京迅速稳定下来,民众的怨气也渐渐消除。”
“正是有了这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准备工作,我们大清幼主福临才能于去年十月初一在北京举行登基大典。”
“如果说一个朝廷也有面子和里子的话,在四哥死后,大清的面子就是本王我,里子则是范先生您啊。”
“您制定进兵方针,完善官制,确定宽容政策,缓和矛盾,笼络民心,完善制度,对于我大清朝的统一和稳定,其功劳不在本王之下。”
眼见着多尔衮把自己越捧越高,范文程只感觉自己到时候要是掉下来,怕是粉身碎骨,死无全尸了!
于是,范文程赶紧开口道:“摄政王,您太抬举奴才了,奴才没那样的本事,不过奴才有一颗为大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心。”
“您有何事,若信得过奴才,奴才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范文程说这话时,十分诚恳真挚!
他清楚自己蒙受皇太极特恩殊宠,早就知恩图报,竭力效忠朝廷,誓死不忘故主。
只是后来,他见朝政日变,多尔衮权大逼帝,同僚刚林、希宠背主转附多尔衮,福临之位岌岌可危,心中十分不满。
兼之,几年以前豫王多铎夺己妻遭罚,难免有恨,恐将恃权报仇。
范文程看得清楚形势,要想晋爵加禄牢居相位,避免多铎谋害,就得离弃幼君,投靠多尔衮;
要想保持气节,忠贞不渝,就要开罪于摄政王,身家性命难保。
左思右想,进退两难。
最后,范文程才决定托疾家居。
这种情况当然引起多尔衮不满。
因此,尽管范文程于开国定制大有贡献,威望甚高,从顺治元年起就名列大学士之首,但摄政王对刚林、冯铨、祁充格三位大学士更为信用,范文程逐渐被排除于议政之外。
原本以为,自己要一直称病不出,却没想到多尔衮亲自找上来了,而且喋喋不休地诉说着他范文程的功绩,这说明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