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听了龚鼎孳的主意后,顾横和孟仙舟都觉得可行,于是便由龚鼎孳和孟仙舟以许用的救命恩人身份去了许府。
此时的许用,正在装饰华丽,名家书画作品挂满的自家书房走来走去,有些生闷气,因为今天上午陈明遇号召大家捐饷时,本来无一人响应陈明遇。
突然冒出个安徽商人程璧,愿意捐银3.5万两。程璧的这一慷慨的伟大之举,让陈明遇感动得“拜而纳之”。
那个时候许用很尴尬,但更多的是紧张,紧张是因为等会如果还有其他士绅,商人们也跟着捐饷,那许用迫于形势就真的得破财,肉疼好一阵了!
不过,幸好当时的士绅,商人们还是无动于衷,没有一人站出来响应捐饷!
所以,许用的钱袋子保住了,但是许用吃过午饭后,再想起这事,总觉得那个安徽商人陈璧挺爱出风头的!
陈璧此举让许用丢了面子,之前费力张罗陈明遇等人反对剃发,是想让那建虏朝廷像曾经的大明一样,重视他们读书人,即便反抗,也是为了维护千百年来读书人的利益和权力!
同时也让建虏朝廷的人看看自己的能力,说不定也像从前的大明一样,对自己气气,还赏个官让自己当当。
可是,如今,事还没成,却先让那个安徽商人陈璧先抢尽风头了!
许用闷闷不乐时,突然听到下人来报,龚鼎孳和孟仙舟来求见。
许用本来很烦躁的想说“不见”!
但又一想,那两人不仅是自己的救命恩人,而且从他们身边还有不少武功高强的护卫来看,这二人应该非富即贵。说不定能帮助自己!
想到这里,许用不仅见了孟仙舟和龚鼎孳,还是亲自去府门外迎接。
而当龚鼎孳提起很是敬佩许用,很是仰慕陈明遇,觉得许用和陈明遇等人今天的行为是义举,自己想尽绵薄之力时,许用脸上的笑容更盛了!
原本龚鼎孳想用三寸不烂之舌说服许用相信自己能帮助他们,而不是什么建虏细作之类的,毕竟自己不是江阴本地人,来江阴也不久,陈明遇又在热火朝天的抓建虏细作!
但后来根本就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许用全部的信任,还让许用立马引荐了龚鼎孳和孟仙舟二人来到陈明遇面前。
陈明遇见龚鼎孳和孟仙舟等人不仅可以捐饷,还可以捐火器,立马对着龚鼎孳和孟仙舟纳头拜之。
龚鼎孳和孟仙舟很是震惊,在酒楼单独邀请陈明遇用晚膳时,龚鼎孳和孟仙舟一起劝陈明遇喝酒,一番推杯换盏后,龚鼎孳明白了事情的前因后果。
但龚鼎孳在听了陈明遇酒后无奈的真言后,脸上的笑容僵住了一秒,但随即又笑靥如花地陪陈明遇喝酒聊天。
深夜,顾横在书房就着摇曳的烛光等待龚鼎孳和孟仙舟归来。
孟仙舟和龚鼎孳回来看到向他们缓缓走来的顾横,不禁都喉咙一动,有些看怔住了!
因为此刻的顾横折纤腰以微步,呈皓腕于轻纱。眸含春水清波流盼,头上双螺髻斜插如意玉簪。香娇玉嫩秀靥艳比花娇,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一颦一笑动人心魂。
而顾横见二人身上都充满了酒气,便赶紧让下人端来醒酒汤让二人喝了。
当龚鼎孳和孟仙舟说完今天发生的事情后,尤其是今日上午陈遇明号召士绅,商人捐饷,只有一个安徽商人捐饷后,顾横沉默不语。
顾横再一次感受到了这些说的时候大义凛然,说的比唱的好听的部分明末读书人的无耻。
顾横也明白了,革别人的命是容易的,但要来动革命之人的奶酪是万万不行的。果然这样的人历史上屡见不鲜。
顾横不禁在想,如果始终没有人站出来主动捐饷,或许陈明遇会动摇抗清的决心。
也或许以许用为首的年轻秀才们也会失去守城抗清的信心。
更或许也就不会发生后来的清兵“屠城三日”的江阴大悲剧、大惨剧。
虽然是假设,但顾横觉得这才符合历史逻辑。
然而,就在大家默不作声、就在陈明遇开始唉声叹气的时候,在江阴城里开典当行的徽商程璧,此时既不适时宜又很适时宜地站了出来,自告奋勇地捐银3.5万两。
程璧的这一慷慨的伟大之举,让陈明遇感动得“拜而纳之”。
可是根据龚鼎孳所说,有意思的是当时,在程璧带头捐银3.5万两的榜样下,江阴的士绅们、商人们,似乎无动于衷,还是没人站出来响应捐饷。
鉴于这一情况,顾横猜测,“江阴事变”首先是由江阴年轻秀才许用、北门外拳勇少年季世美、季从孝等人挑起来的。
按着这种情况,是由浙江上虞人、典史陈明遇和安徽商人程璧坐实的?
或者是否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程璧捐巨资支持,陈明遇是无能力守城抗清的?
也许可以这样说,是籍人领导、支撑起了“江阴事变”。这是江阴区别于历史上昆山、嘉定、常熟、太仓等县抗清斗争的地方,是江阴抗清斗争的特殊性之一。
按理说,在“江阴事变”前,程璧本可以携带着自己在江阴城里开典当行所赚的银两细软回徽州老家去。
如果他这样做了,也决不会有一个江阴人对他有任何非议的。可他非但没有离开江阴,反而捐出了巨款?他图的是什么?
顾横将心中疑问说与龚鼎孳和孟仙舟。
孟仙舟立马开口道:“公主,这得先说一下徽商,徽商又叫新安商人,是徽州府商人组成商人团体之总称。”
“徽州人外出经商的原因是山多地少,真可谓是“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
龚鼎孳也跟着补充道:“在天下之民寄命于农的情况下,土地稀缺,生存维艰,迫使徽州人“前世不修,生在徽州,是三四岁,往外一丢”地“寄命于商”。”
“因而,徽州人早在东晋时就开始经商了,以后代有发展,至明成化、弘治年间形成商帮集团,明嘉靖以后,徽商经营达至极盛。”
听到这里,顾横有些好奇地问道:“那徽商主要经营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