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穿越小说 > 三国:我刘阿斗真不是曹操的种啊 > 第689章 危急存亡之秋也
    再加上朝廷可以利用陆氏的名声来安抚本地百姓,降低统治成本。

    因此朝廷再下旨,承认了陆绩的功绩,其为汉朝的臣子为朝廷治理郁林有功。

    追封关内侯,命其长子陆宏继承爵位,和次子陆叡一同赐长安太学童生郎身份。

    随着诸多城池陆续投降,汉军在广州的形势已经算得上是大局已定。

    李恢便将收尾的工作交给了李严,自己回交州主持编户齐民以及向南探索东南亚的重任去了。

    随后李严率领桓麟、甘醴等诸将展开了对吕岱的长期围剿。

    原则上讲,吕岱没有援军可等,城内的粮食有限,李严将其围困之后,就这么干耗着消耗其粮草就行。

    因为作为进攻方,在陆氏族人的帮助下,汉军正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对周边地区的整合。

    几乎在短短一两个月的时间内,就完成了从远征到本土作战的转变。

    刘禅从后方提拔任命的一大批郡县官吏陆续上岗,很快就以他们娴熟的政治经验,将地方官府运作起来。

    在军队为靠山,且战争不断节节胜利的背景下,本地的民众百姓无不竭诚欢迎朝廷官吏的上任。

    当然,本地有许多直接投降的豪强势力,现阶段官府要跟他们达成合作关系,依靠他们筹措粮草物资。

    土断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慢慢进行的,先消灭敌人。

    温水煮青蛙,等消灭吴军之后,他们便会发现自己已经被汉军包围了,再挣扎便已经无用。

    夏收之后,交广的粮草供应上来,李严彻底没有了后顾之忧。

    而城内的粮草得不到补充,早晚有被耗空的一天,所以李严便也不着急了,只需围困下去。

    五月不成就围十月,一年不成就围两年。

    啥,你能守城直到老死?我看你是能守城直到饿死。

    随着时间推移,陆续有城池告破,最后吕岱麾下的数千吴军被包围在郡治。

    这也是李严能够腾出来部分兵力去支援桂阳战场的原因。

    时间来到七月下旬,广州就剩下吕岱在孤城苦苦支撑。

    吴国的桂阳太守也快要被汉朝廷的桂阳太守给干掉了。

    而吴王孙权本人,也已经陷入了鄱阳战争的泥潭。

    朱然在率军平定丹阳郡的山越动乱,贺齐在孙权后面打酱油。

    步骘在豫章郡和庐江郡南部与汉军对峙。

    向朗不断派遣彭虎、赵累、王甫等将领率军前往荆扬边境上进行军事演习。

    搞的对面的吴军天天提心吊胆,生怕对面随时杀过来。

    总之,当下的江东真的是,此城危急存亡之秋也。

    但是先王没有留下什么殊遇。

    比起忠诚于内,忘身于外,麾下的那群侍卫之臣不知多少人总想着要报销掉吴王国呢。

    所以孙权很没有安全感,虽然他背刺了很多次盟友,到了此时,他却无比希望夯实跟盟友的情谊。

    他已经得到刘禅下令将荆州的粮草向北方调动的动作。

    孙权立刻就意识到战争就要爆发了。

    然后让人马不停蹄的将这个消息向他的盟友曹睿共享,告诉他要做好准备。

    而且即便自己形势已经十分艰难了,孙权也要为盟友努力挤出来一点资源提供帮助。

    若是曹睿真的决定参与战争,那孙权也可以置丹阳的局势撂下不管,让朱然和贺齐率兵去支援。

    同盟的三家中要是决定发兵进攻,或者受攻打需要防御的时候,需要另外两家主动一起出兵配合。

    这样才能算是履行了盟约的要求,才是一个合格的盟友。

    所以孙权很重视这第一次的合作,若是曹睿要求自己配合行动就不遵从。

    那么今后孙权自己这边有需求的时候,恐怕也不能够指望盟友的支援了。

    这种事都是相对的,享受相应的权利的时候,就要承担相应的义务。

    孙权不是公孙渊那样的愣头青,作为政治家他能看到更长远的需求,而不是只关注眼前的利益。

    “王上,此时我江东已经如同在煮沸的大釜中游泳,自救都已经竭尽全力,如何能再耗费自己的津液去给别人降温呢。”

    以张昭为首的一批臣僚对于孙权平叛都来不及的情况下,还要主动出兵去招惹大汉的行为表达了反对意见。

    张昭背后站着的依旧是那些江东士族,他们的利益需求在江东,他们已经不希望再对外作战了。

    作为江东政权本土化的代表人物,张昭在看不到对外希望的时候,也顺应江东本土士族的利益需求。

    他现在已经认定,江东的未来是割据政权,甚至是能争取偏安一隅都算是好的。

    至于前途,大抵是没有了,但作为孙吴政权的老人,张昭还是会帮助孙氏延续下去。

    至少自己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自己死后,吴国是怎样的未来,便不是他能操心的事情了。

    张昭和江东士族臣僚们一致认为他们现在能构筑当今的防线已经足够了。

    当务之急应该是将内部的叛乱平定,休养生息。

    士族豪强是为了自己的家族繁衍壮大,他们并不想打仗,除非是能够掠夺别人壮大自己的战争。

    可是从很久以前,跟着孙权去打仗就不是掠夺补充,而是消耗。

    这些支持孙吴政权的士族豪强们在孙权身上下的大量投资,经过一次次战争被大量损耗,却没能为他们获得足够的回报。

    虽然孙权给予了他们地方自治的权力,让他们可以名正言顺的压榨乡里,将百姓的生产资料和生产物资都收归己有。

    但是这个回本的过程也是需要时间的,因此他们不希望打仗,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家族是否壮大。

    吴王国的前程其实不太重要,毕竟他们可以投降。

    家大业大的推出一部分人承担掉家族出仕吴国的全部罪孽,剩下的一大家子便能毫无心理负担的投奔汉的怀抱。

    这是大家族的生存守则,有时候连国法可能无法处置他们的子弟。

    但是家法可以,当家法要家族中某个人去死的时候,那他就一定要为了家族去死,这就是这个时代的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