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穿越小说 > 大明嫡皇孙,开局救活太子朱标 > 第37章 运筹帷幄
    大军开拨在即,将领们听到了太子和太孙将亲临北平就近指挥的消息,人人欢天喜地。

    这是对他们最大的支持和信任。

    只有蓝玉知道,这是那天在马背上跟允熥讲的话起了作用。

    他的心里生起了一股莫名的暖流,自家的孩子终究是不同的。当年常兰在蓝家长大,他看见允熥,就想起了常兰。

    六月初二,在吴忠、吴良带领下几十名锦衣卫簇拥着朱允熥,来到了为北伐大军临时搭建的营房前。

    淮西武将列队欢行,急切地叫着皇太孙威武!大明威武!

    他们大多从前是常遇春的部下,今天看到朱允熥,就觉得格外亲切。

    朱允熥答应了这个,又怕冷落了那个,简直应接不暇。

    他的心中升起无限感慨,这么多身经百战的将军,总算保全下来了。

    朱允熥坐在雪龙马上,一一拱手致意。

    蓝玉站在中军帐前迎接。

    进到帐中,未及寒喧,朱允熥就开门见山说道

    舅姥爷,给步兵配备弓箭的事,你考虑得怎么样?

    蓝玉今日心情奇好,笑道这你就不懂了,给步兵配备弓箭,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朱允熥问道难在哪里?

    蓝玉道其一,五军都督府和兵部可没有那么多弓箭。其二,短期内也不可能训练熟练。

    朱允熥道那就降低要求,在步兵中选五千至一万人,给他们配备上弓箭。

    蓝玉不解地问你为什么这么执迷于给步兵配备弓箭?

    朱允熥道步兵的长枪与刀牌在与重甲骑兵迎战时有优势,但与出没无常的轻骑兵对战时常常会成为箭靶子。

    如果给步兵配备弓箭,则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为他们不像骑兵那样分心驾驭马匹,能够站在地上竭尽全力拉弓射箭,因此射得更快更远。

    细听之下,竟然颇有道理。

    蓝玉苦笑道真新鲜,我行军打仗一辈子,竟然还要听你摆布。

    朱允熥道舅姥爷到时候就明白了。还有,这次随军出征的火器营不足三千,太少了,至少要带够五千。

    蓝玉笑道这你也要管?

    朱元璋颇为重视火器的装备,鄱阳湖之战中多次用火器轰击敌船。

    明初防御北元的诸镇中,火器应用更为广泛,装备着大将军炮、小将军炮、手把铳、火枪、火礮等形形色色火器。

    蓝玉是长途奔袭型将领,最喜欢指挥重甲骑兵,像洪流一样摧毁一切,对火器颇不以为然。

    因为洪武时期的火器还很不完善,装填火药费时费力,遇到大雨天气火药被淋湿了,火铳就变成了烧火棍。

    再加上火药长途运输又会引起爆炸,还不够添乱的。

    在他的心目中,力量就是王道。

    朱允熥十分笃定地说道舅姥爷就信我一回好了,绝对没错的。

    蓝玉实在想不明白,他哪来的自信,于是把常昇叫进来说道

    你去中军都督府一趟,要徐辉祖紧急筹集一万副弓,三百万支箭,运往北平,还有,你再去兵部一趟,加派两千名火器兵。

    朱元璋拆分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不算,还有兵部和吏部与五军都督府相制衡。

    五军都督府主管军籍和军旅之事,但无调兵之权;兵部有人事调动的权力和调兵的权力,但不统兵;地方都司卫所的首领选授之权则归吏部。

    主打一个犬牙交错,互相掣肘。

    遇到战事,朝廷派都府官或公侯伯出任总兵官,完事后上交将印。

    军队分为京军和地方军。洪武时期,京军有四十八卫,归五军都督府统管,故名"五军营",是全国精锐和主力。

    蓝玉虽然军功高威望足,但权力仅限于行军打仗时的指挥权,兵马钱粮武器无不受制于五府、兵部、吏部、工部,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大的权威。

    常昇问道为什么又突然增加这么多东西?要得这么急,五军府和兵部恐怕推说不容易办。

    蓝玉斜睨朱允熥一眼,半是认真,半是揶揄地说道就跟他们说,这是皇太孙旨意,让他们看着办。

    常昇嘟囔着走了。

    朱允熥大喜,又说道舅姥爷,还有一事……

    蓝玉这下被惹火了,腾地站了起来,嗔怒道你还有完没完,这仗我不打了,你带兵去打好了。

    朱允熥满脸堆笑,真的是最后一件事了,舅姥爷且听我说。

    蓝玉气鼓鼓地坐下。

    朱允熥道大军未启程之前,宜先派一支精锐之师进驻开平,只要开平牢牢掌握在我军手里,就占据了主动,鞑子就翻不起什么浪花。

    嘶地一声,蓝玉倒吸一口凉气,惊问道为什么?

    朱允熥粲然一笑。

    开平左连东胜诸卫,右接大宁都司,不仅将漠南的肥美草原纳入囊中,而且还阻断蒙古与女真的交通孔道,同时还能使相距遥远的宣府镇和辽东镇相互呼应、快速应援。若欲平蒙古,必须先牢牢控制开平。

    蓝玉细细地端详着朱允熥,仿佛认不得他似的。

    是上位教你的吗?

    不是。

    那你是怎知道的?

    我自己想的。

    蓝玉打死也不相信,朱允熥能有这样的见识,居然跟他想到一块了!

    开平是塞外少有的得天独厚的肥美之地,多河流湖泊,既能种小麦和荞麦,又能放牧。蒙古人以之为上都,鞑子皇帝每年夏天都要到开平避暑。

    开平的确富庶,但中原汉人并不稀罕。

    因为开平就在蒙古人眼皮子底下,离应昌不过一百六十里,蒙古人纵马即到。

    明朝虽在开平设了五个卫所,但兵力单薄,只能起个前哨的作用。蒙古人打来了就跑,蒙古人走了又重新占据。一年之内数次易手,反复拉锯。

    开平离北平七百里,为了维持开平五卫所,每年耗费钱粮无数,朝廷上下都主张放弃开平,退守长城。

    只有蓝玉认为不可。

    开平前出长城之外,就像一把尖刀刺向漠南,与大同、北平三足鼎立,能够极大延长长城的预警时间。

    在他的心目中,放弃开平,等同于放弃肃清蒙古。

    允熥能有这种格局,确非凡品!

    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去文华殿去见朱标,直截了当说道

    大军北上,鞑子必定能得到消息,然后抢先攻占我开平诸卫,阻断我北上道路。如此一来,我军将无处下手。

    因此臣建议太子,给燕王发一道手谕,令他即刻派重兵屯驻开平诸卫,我则率军星夜北上。

    朱标道开平距北平千里,长途运粮耗费极大,风险也极大。你说的甚难。

    蓝玉道再难也得做,不然就别指望能肃清漠北了。为了安全顺利将粮草运至开平,应调动晋王、宁王协同燕王行动。

    朱标掰着手指头算了算。

    朱权七万人马。

    朱棣四万人马。

    朱棡五万人马。

    再加上蓝玉带过去的十万人马,共计二十六万人马。

    比洪武五年年的三路北伐还多出了十万人马。

    比洪武元年攻打元大都还多出了五万人马。

    这已经是灭国之战了。

    在原先的北伐计划中,根本没有这一规模宏大的部署。

    朱标不敢擅自作主,说道兹事体大,等我请示了父皇再说。

    朱元璋正在和朱允熥说话,嘱咐他到了北平要循规蹈矩,朱标来了。

    朱标把蓝玉的作战计划说了一遍,朱允熥暗自窃喜。

    朱元璋说道:"蓝玉是怎么想出这个馊主意的,出动二三十万大军,难道就是为了守住开平?难道他没有算过每天需消耗多少钱粮吗?那鬼地方天太冷,中原人很难长期待得住。这种打法太呆了,不可取。"

    朱标问道:“那父皇觉得该怎么打呢?"

    朱元璋道:"他原先提的两翼张开,中间突破,就很好,好就好在突破上,快进快出,积极主动,省钱省力。为什么突然改主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