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旁指挥分肉的村长诧异莫名,知道苏正禄这两口不喜二房和三房的人,倒也不必如此诅咒孙女儿回不来吧?
村长说道:“弟妹,这说的是什么话?难不成你还盼着小蓁他们不能回来吗?你可是当祖母的,说这样的话会寒了孩子们的心!”
张氏面色讪讪,心底还是不以为意,但是碍于这是苏家村的村长说的话,她拿着肉就赶紧走了。
苏有志夫妇和苏有山夫妇都知道张氏的性子,李氏还嘀咕了两句,苏有山夫妇则是选择没听见。
苏村长是真的不理解张氏有这么能干的儿子孙子,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唉。
苏有山和陈氏一人背了一个篓子,篓子里各有一只猪仔。
本来陈氏今年就买了一只猪来养,这下多了两只,还要再建一个猪舍才行呢。
第二日,再苏蓁又去了一趟山上之后,确定了昨天划上手的石头就是硝石,并且还用小锄子刨了一下。
回家就决定跟苏有山他们商量买山的事情,并且顺手带了几块硝石回去。
将硝石放到放到水盆中,再放到地窖里面。
没有一会儿,就产生了反应,等苏蓁再下地窖的时候就端了满满一盆子的冰上来。
可把苏有山和陈氏给惊到了,世间还有如此神奇的东西,在听到苏蓁说要买山的提议时,立马就同意了。
村长知道之后笑得合不拢嘴,村中又卖出去了一座荒山,他可是也有功劳的。
同时,也在心里感叹到苏有山这一房是真的挣了不少钱了。
这种事情是不会公开的,乡亲们也不会往那边山上跑,毕竟那山上可是有野猪那种大型猎物的说不定也有狼什么的。
还省了苏蓁的后顾之忧,但是苏有山和陈氏认为还是不能让小蓁一个人去那危险的地方带硝石回来。
苏蓁很无奈,看来野猪的事情真是给他们两个吓到了,也只能点头。
有了冰,百味居能做出来的菜式就更多了,并且更新鲜。
百味居的生意蒸蒸日上,但是苏蓁觉得还可以再好,在百味居旁边买了一个非常小的铺面,她要开冷饮店。
一开始,路过冷饮店的人,都只是有些好奇这么一个小孩子开的是什么店。
一尝苏蓁买的东西,冰丝丝第五,还冒着凉气,可把众人稀罕到了。
这叫冰棍的东西的口味非常特别,深受小孩子们的喜欢,最最最重要的是不贵,一根冰棍才两文钱。
当然也有贵的,比如说冰沙这东西,但是这玩意儿做出来更是口味丰富。
一时间,冰制的各种各样的美食让苏蓁的小店火爆异常,甚至是县令家的公子小姐都派人来买。
这东西还限购,每天就那么些,卖完了就没了!
在曹家的苏娇和苏莺也听说了风靡香溪镇的冰制美食,都让身边的下人去买。
两人暗地里什么都比较,什么都较劲,但是大部分时候总是以苏莺的胜利而结束。
苏蓁知道这种食物最受喜欢的群众是哪些人,所以特意让文谦写了一个木板,还是用朱红色的字写的,十分显眼。
“此食多冰,孩童和女子请少食,一天一次即可,孕妇禁止食用,热症的人禁食,本店食物若是不听劝告者吃痛了肚子与本店无关,请尽快就医。”
当然了,有许多人不识字,所以苏蓁对每一个来买的人都念了这段文字。
大家也不是傻子,一天一次就已经很不错了,哪有那么多闲钱买好几根冰棍吃。
而那些惯着孩子的听了看了告示的木板之后也不得不拘着自家的孩子多食。
文谦小弟则是最爽的那个,每天放学都要先来苏蓁的店里蹭一碗冰吃,美滋滋。
同样沾光的还有苏文耀和苏文涛,苏文耀还没考过童生,跟其他两人不在同一班,但是大家都是一起上学放学。
在苏文涛这里得知苏蓁居然开了一家吃冷食的店之后,看着苏茹手上的正在啃着的冰棍。
李氏不禁问道:“小蓁这么小就做起了生意,那店生意如何呀?”
苏文涛没有多想,但还是如实说道:“我平时都在学堂里,也不知道生意如何,但是有不少学子都在她那儿买呢,想来应该是不错的。”
闻言苏有志老大不高兴了,嘀咕的说道:“生意这么好,还就在镇上,那之前让小蓁给咱们出的主意还真是厚此薄彼呢!有这么好的生意,也不知道照顾照顾咱们。”
苏文涛皱眉不同意的说道:“爹,你这话说的不对,去年也没见着小郑做这个生意啊,可见她也是最近才想到的,况且,三伯,三伯娘,他们总是给我,还有小茹他们吃食呢,这话你可不能乱讲。”
李氏听了觉得儿子说的有道理,她是个拎得清的,“文涛说的对,不管怎么说,咱们这生意路是远了点,但是钱也是挣了不少的,不然光靠咱俩哪能想到这么好的生意啊。”
苏有志瘪瘪嘴角,虽然儿子媳妇说的有道理,但是他还是觉得苏蓁手上的生意更好。
苏有志心里想到要不要找到机会问一问这冰是怎么来的,套一套苏蓁的话,说不定他也能做更多的吃食。
可惜了,这都是苏有志的妄想,苏蓁还能被他三言两语诓骗出来话?
明白了苏有志的来意,苏蓁似笑非笑的看着苏有志。
苏有志瞬间觉得自己来套苏蓁的话,真是一个愚蠢的决定,像一个跳梁小丑。
只听苏蓁说道:“二伯做人不要好高骛远,有多大能力办多大事,你应该知道冰这个东西,它是很贵的,你要是想要愿意的话,可以去府城采买,只要你有钱。”
“况且你如今的生意也是很好的,没有竞争对手,你应该想的是,怎么让自己的生意更好,而不是到这里来问我冰是怎么来的?”
同时,苏蓁拿了一根冰棍给苏有志,“二伯,天气热,你也吃一根消消暑吧!”
被苏蓁说的无地自容,苏有志又羞又愤,当然,更多的是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