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塘村,初一的早晨,吃过早饭,宋甯便挨个地给大伙发红包,每人一两银子。
不多,也就是图个吉利。
就连老头子也有分,老头子活了这一大把岁数,什么好东西没见过啊?随手都能拿出一件价值不菲的物件来。
可那又如何,此刻他揣着那小得不能再小的红包,同样欢喜得像个孩子一般。
三小只同样也揣着红包乐不可支,扬扬的零花钱就不说了,他凭借《葫芦记》的分红,挣的都比他爹的还多。
而木墩与陈小宝,因为宋甯会时不时的给零花钱,而他们平时花钱的机会也不多,几个铜板几个铜板地起来,到如今,他们已经是存了不少的零花钱了的。
现在又得了一两银子的巨款,他们的小金库又鼓了不少,顿时觉得自己非常富有了。
可不就是富有吗,有一些穷困潦倒的人家里,就是全家凑在一起,只怕还凑不出一两银子来呢!
同样攒下了不少银子的,还有陈老二夫妇以及几个小伙子们。
他们除了每个月的工钱,逢年过节的时候,宋甯还会给他们发奖金什么的,攒了几个月便比那些寻常人去县里做活攒的还要多得多。
且他们还是奴籍,本就是不被允许自己存私的,若非他们遇上了好主子,哪能有这样的好事。
给家里人人都发了红包,不多时,便听到外头孩童们的欢声笑语,热热闹闹地往这边来拜年讨红包了。
宋甯让徐氏将准备好的糖果糕点等零嘴都摆出来,任由孩子们自己挑选着吃,同时,也拿出了事先包好的红包发给孩子们。
给别人的红包自然是和自家人不同了,那红包里面就包了十个铜板,其实也不算少了。
孩子们欢欢喜喜地收了红包,每人抓了一把零嘴塞兜里,便要去下一家了。
宋甯打发着扬扬他们三个也一块去玩,跟着童子军的队伍,挨家挨户地去讨红包去了。
红包多少都不嫌少,讲究的是讨个吉利。
扬扬他们三个跟着大部队几乎在村里转了一圈,收获了不少红包,只是那红包里有多少他们都是还没功夫拆开来看,收到了就一股脑地塞进自己的小布包里面放好。
最后一站去的孙家,孙家婶子对扬扬他们三个和村里的其他孩子自然是区别对待的,给村里的孩子们的红包是统一的,轮到他们三个时,便分别给了个大的。
孩子们得了红包,吃了零嘴后,便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去了,就只有扬扬他们三个还留在孙家和小石头玩。
“石头,你是不是还没有去我们家收红包啊?我娘亲给了我们大红包呢!你快去呀!我娘亲肯定也会给你大红包的。”
小石头被扬扬说得心动不已,匆匆吃完两口早饭,便要跟着他们三个一块去杭家了。
就在几个孩子准备出门的时候,门外便来了一个陌生人。
“敢问,这里可是孙家桂莲婶家?”
孙家婶子有些疑惑,这大过年的,村里怎么会来了一个生面孔,并且还是指名道姓地找他们家的。
“呃,没错,是我们家。”孙家婶子疑惑地问道:“大兄弟,你来找我们家,是有什么事吗?”
来人似乎还是怕找错人,又说出孙宝妹和王进的名号,反复与孙家婶子确认,得到肯定的答复后,这才如释重负般点了点头。
孙家婶子在对方反复确认的情况下,似乎也意识到了什么,脸上那喜庆的笑容顿时僵硬了起来。
在看到对方从牛车上取出一只白绸编织成的花时,脸色巨变,“这、这是?”
那朵白花,通常都是给人报丧时用的。
若是寻常的日子,报丧这种事情,一般都是让熟人去报,那样才不会弄错,毕竟报错丧,对人家来说也是一种晦气。
另外,县城里也有专门给人张罗白事的丧事局,一般主人家找不到合适的人,自己又不方便去报丧时,也可花些铜板,劳烦丧事局的人走一趟。
“大嫂子,我是县城丧事局的人,来报丧的,是您的闺女女婿脱不开身,托我们跑一趟来告知你们。”那人将白花递给孙家婶子,告知她是什么人去世,便告辞离开了。
孙家除了老两口,其他人都不清楚王大娘的情况,听到这个消息,皆是大惊。
“老姐姐,怎么这样快就……”孙家婶子此时已经开始抹起眼泪了,虽说早就知道会有这么一天,却没想到这一天来得这样快。
“娘,这、这王大娘怎么走得这么突然……”石头娘走过来扶着正在抹眼泪的孙家婶子,对于这个消息还是有些难以相信。
王大娘多好的人啊!前阵子还来村里串门唠嗑来的,怎么才没多久,这好好的人说走就走了。
孙大叔严肃着一张脸说道:“先别顾着掉眼泪了,我这就和老大老二进城去,女婿家在县城也没什么亲戚,这大过年的,只怕也没人愿意来帮着张罗事情。”
“诶,好,好,你们爷几个赶紧去吧!这家里就他们两个小年轻,估计都慌了,你们去了他们还能有个主心骨。”孙家婶子也顾不上难过了,连忙招呼着两个儿子去水生那里借牛车。
千叮咛万嘱咐地才将他们爷仨送出门,看着他们走出好远好远,她才唉声叹气地回到院子里。
院子里,小石头见自己的娘亲和阿奶都在擦眼泪,便好奇的询问:“奶,娘亲,你们怎么了?”
扬扬也跟着在一旁歪着脑袋看她们,这两个娃是真不懂发生了啥事,不知道她们为啥哭了,也不知道孙大叔他们爷仨为何会急匆匆地出门。
稍大一点的陈小宝有些懵懂,大概知道是什么不好的事情,而木墩却是知道的,并且他方才也听到了来报丧的人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