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玄幻小说 > 大宋风流皇帝 > 第42章:国子监
    很快,几人便是看完了。

    秦桧面色凝重,可心里已经乐开了花,瞧瞧、都瞧瞧!皇帝,你继续嚣张啊?

    “陛下,去岁我们便求和,如今不宜动兵,臣愿亲往大都面见金国皇帝,不管如何,定要让金国皇帝准许议和。”

    “只是这岳飞……陛下,自去岁提及议和之后,金人便是未曾再度用兵,现如今,岳飞刚刚前往北地,便是有金兵南下,定然是这岳飞挑衅金人、擅自用兵,因此方才使得金人撕毁合议。”

    “只要严惩岳飞,何患金兵不退?”

    “秦卿?朕说了是让你来商议此事了?”赵构淡淡开口。

    “啊……”不是商议此事,那让我们几个来干嘛?

    没有再理会秦桧,“兵部,立即整备一应军械、兵甲,以最快的速度运往岳飞、刘錡、吴璘三部,若是前方兵马因为兵部懈怠而兵甲不足,朕会让你这个兵部尚书亲自上阵引兵为先锋。”

    “臣遵旨!”

    杜冲擦了擦额头的冷汗,他虽然执掌兵部,可却并非出身行伍,让他为先锋,跟送死有什么区别?

    “钱谷!”

    “立即调集粮草、军饷,同样运往各部兵马。”

    “若是不够,便从各地州府征调,还不够,就将孤的封桩库填进去。”

    “臣遵旨!”

    “韩世忠,让两浙、荆南各地兵马整兵,若前方战事不利,后方的兵马立即填上去。”

    “秦桧,你为朝堂宰执,从现在起,整个朝堂以北部用兵为主,各部、各司、各衙,但凡有怠慢、推脱,不论品阶、不论身份、不论职位,以通敌卖国论处,也不必流放了,有敢犯者诛族。”

    秦桧眼皮直跳,本来还想着拉一拉后腿,给前方造成一些麻烦,现在看来还是要忍一忍再说,现在这个皇帝已经变了,什么仁义礼智、什么祖训,皇帝不在意。文臣强大在舆论不在刀兵,如果真的一股脑杀过来,他们可不是不死之身。

    “陛下放心,老臣亲自坐镇朝堂,定不会怠慢。”

    赵构负手而立,“另外,将消息传出去,让朕的子民也知晓。”

    “告诉他们,金人欲图我大宋,朕誓死不退,与蛮夷死战!”

    “告诉他们,我大宋有数十万儿郎在北地赴死,若是他们死光了,朕会御驾亲征!只要孤还活着,便会定我大宋江山、护我大宋子民。”

    “传谕北方诸部将校:钱孤给他们,粮草、便是孤不吃不用也给他们,兵甲给他们,同时,大宋北疆也交托到他们的手上了。”

    “传谕军中一应监军,让他们拿好笔墨、睁开眼睛,但是将嘴给朕闭好了。”

    “凡监军胆敢参扰军事者,斩!”

    “前番朕说过,金国要战,朕便战!谕天下:金人侵我大宋疆土、杀我大宋子民,朕与金国宣战!”

    说到这里,他走到秦桧跟前,拍了拍他的肩膀,“秦卿求和之意孤明白,待到孤的将士大败金兵,金人求和的时候,自有秦卿主和之时。”

    金兵再度犯边的消息,很快便是传遍临安。

    有人惶恐、有人惊惧、有人震怒、有人叹息。

    可很快,赵构的言论便是随之传来。

    最先得到反应的便是两个地方,国子监、太学。

    实际上太学与国子监并没有什么区别,太学出现的早、国子监出现的晚。大多朝代,或设太学、或设国子监,少数朝代也有两个并存的状况。

    比如现在的大宋便是如此。

    太学和国子监比邻,位于钱塘门之东纪家桥东北角,除此之外,武学同样在这里。

    若是问谁对这里最为熟悉?恐怕非岳飞莫属,因为武学之侧,便是岳飞府邸,而从岳府向西过了纪家桥之后,向北便是风波亭。

    毫不夸张的说,岳飞前世今生对这地儿可都太熟了。

    国子监与太学中的学子,同样是士族一脉,不过他们与文官却是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他们还未曾进入官场,还有着少年义气、有着满腔热血!为了心中抱负和理想,他们脑子一热直接拎刀子上战场都不稀奇。

    可也正是华夏大地,历朝历代都有这样的青年俊杰,方才保持着华夏火种从未被熄灭,方才保存着华夏五千年的热血未曾被彻底侵蚀,你可以说他们傻,但是却要敬佩他们的所作所为。也许,有一天他们踏入官场,也会逐渐被磨平了棱角,可是,想当初……他们也曾意气风发!

    国子监中,人声沸沸!

    原本,这里应该充斥的是读书声,可现在却是一片嘈杂。

    国子监最前方,是一大片开敞的空地,这空地之侧有一座高台。正常情况下,这些监生这时候应该是在后方监舍中苦读,可今日浩浩荡荡至少有千余众,竟然尽皆汇聚在这里。

    他们彼此攀谈着要与金国开战的事情,也有人神情振奋的讲述着皇帝赵构的言语。

    突然,有一个青年直接跃上高台。

    “诸位砚席,听吾一言!”

    众人循声望去,嘈杂之声顿时止住。

    此人杨邦弻、字宗辅、荆北江陵人氏。

    他在国子监名声极大,与陈诚之并称国子监双杰。

    高台之上,杨邦弻用力一挥手,振奋说到,“北地蛮夷侵伐边疆,杀我大宋子民,陛下言:当死战!如今,无数北地将士赴死、陛下矣欲要亲征,吾等学子何敢避之!”

    “今国朝有难,吾等当提三尺剑锋、立不世之功!弃笔从戎、追随陛下北疆赴死!便是血染征袍,也不辱我大宋之热血。”

    哗啦!

    一席话,让在场众学子心神振奋。

    “北伐!恢复故土!”杨邦弻振臂疾呼。

    很快,这声浪便是席卷开来。

    不过,就在这时,又是一道身影上了高台。

    众人的喊声一滞,因为,这人便是陈诚之。

    陈诚之、字景明、福建路仙山人氏。

    他先是朝着杨邦弻微微拱手,而后面向众学子,“诸位,北方蛮夷为敌寇不假,然吾以为现在非是擅开边患之时机。”

    此言一出,杨邦弻顿时怒视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