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秦明便带着秦大和水一,回到了秦府。
秦明迈步走进前厅的时候,工部尚书段纶正在和一个身着绯色官袍的中年人,低声交谈。
秦明环顾四周,没有看到那抹熟悉的身影,心头不由的有些失望。
他紧走两步,来到段纶面前,躬身行礼,道:
“下官秦明拜见段尚书,有失远迎,还望段尚书恕罪。”
段纶站起身哈哈一笑,道:
“哎呀,贤侄何必多礼,快快请起。”
说着段纶将秦明扶了起来。
然后他侧过身,拉着秦明的手臂,指着一旁的中年官员,说道:
“贤侄,来,老夫给你介绍下,这位是工部的郑侍郎,出自荥阳郑氏的嫡系一脉。”
郑和微微一笑,朝秦明拱手道:
“秦县男,我们又见面了。”
秦明闻言愣了一下,仔细打量了一眼来人,很快便记起,自己曾经在上元节那天见过此人。
秦明躬身回礼道:
“下官刚刚没有认出郑侍郎,失礼了。”
郑和笑着摆了摆手,说道:
“无妨,无妨。”
段纶见两人认识,不由面露疑惑之色。
“贤侄与郑侍郎早就认识?”
秦明点了点头,一边招呼两人落座,一边跟段纶讲起了,上元节和郑和相识的经过。
听完秦明的讲述,段纶捋了捋长须,笑道:
“既然都是旧识,那接下来的事,就更好办了。”
秦明闻言疑惑道:
“纪国公所言是何事?”
段纶呵呵一笑,说道:
“陛下,担心工部派过来的匠人们懈怠,耽误了工期,所以派人到工部,传了口谕。”
“让郑侍郎在府上,做几天监工。”
秦明愣了一下,随即摇头苦笑。
[看来,李二还是不放心啊!]
不过他转念一想,有一部侍郎专门盯着也好,这样的话,曦儿也就不用这么辛苦,每天去车厂盯着了。
秦明起身朝郑和拱了拱手道:
“那接下来就要辛苦郑侍郎了。”
郑和闻言拱了拱手道:
“为朝廷做事,不敢言苦。”
“还望秦县男多多照拂一二。”
秦明笑着点了点头,道:
“好说,好说。”
半晌之后,
秦明带着段纶两人坐着马车,朝车厂驶去。
段纶和郑和两人,对秦府的四轮马车,早有耳闻。
如今亲自坐在上面,才真正体会到坐车的快乐。
段纶学着秦明的样子,靠在沙发上,笑道:
“贤侄,不知这辆马车,作价几何?若是不贵,等府上腾出手来,能否给老夫,也打造两辆啊?”
秦明直起身子,眯眼笑道:
“不贵,也就一千贯钱一辆。”
段纶闻言差点惊掉了下巴,他瞪着眼睛问道:
“一千贯钱还不贵?你怎么不去抢啊?”
一旁的郑和闻言砸了砸嘴巴。
[好贵啊!]
他不由的便想起了,前些天自家兄长,耗费十万贯跟秦明,购买水泥配方的事情。
秦明对此早有预料,身子往沙发上一靠,一脸淡定的说道:
“前些天,下官按照这辆马车的结构,给陛下打造了一辆马车。”
“不算车里的内饰,总计造价八百贯。”
“至于值不值这个价,纪国公有机会可以问问陛下。”
段纶闻言表情一滞。
[这小子,莫非疯了不成,陛下的钱也敢坑?]
[不对啊!陛下前两天还跟某,炫耀他那辆马车来着。]
[莫不是其中有什么玄机?]
秦明看了一眼低头沉思的段纶,又看了一眼旁边一言不发的郑和,笑着说道:
“郑侍郎,要不要采购一辆?”
郑和摆了摆手道:
“某,家贫,消受不起。”
很快,马车便停在了工厂门口。
厂长张昭阳迎了上来,躬身道:
“公子,您来了?”
秦明点了点头,给张昭阳介绍了一下,身边的两位朝中重臣,并且说明了一下,两人的来意。
张昭阳得知两人的身份后,脚上一个没站稳,差点颠倒在地。
秦明翻了白眼,扶了张昭阳一把,问道:
“今日,工厂组装了多少辆运兵车了?”
张昭阳定了心神,弯下腰恭敬道:
“回公子的话,今日已经组装出来一百二辆了,预计今晚下班时,能打造出两百辆。”
秦明点了点头,道:
“很好,那你头前带路,领着段尚书和郑侍郎好好参观一下。”
“喏。”
说完张昭阳便侧身走到前边,弯着腰就要领着众人,朝组装车间走去。
段纶从震惊中回过神来,拉住了张昭阳的胳膊,难以置信的问道:
“你刚刚说今日一天,能组装出了多少辆?”
张昭阳抬头看了一眼秦明,见秦明点头,于是躬身道:
“回段尚书的话,今日工坊一天,能组装出两百辆。”
段纶闻言喃喃道:
“这怎么可能呢?”
虽然段纶的声音很小,但还是被秦明听到了。
[好嘛!原来不止是李二不信,原来段纶也不信。]
想到这里,秦明心里多少好受了一些。
“段尚书,您若是不信,不妨进里边瞧瞧。”
酉时,长安城,皇宫甘露殿。
李世民听完段纶的禀告后,腾的一下站起身道:
“段卿,所言当真?”
段纶躬身答道:
“千真万确,臣不敢欺瞒陛下。”
李世民闻言一拍双手,哈哈大笑,道:
“好,好,太好了。”
“朕原本想着,能在出征前,凑出七八百辆,就已经很了不起了,没想到这小子,居然真的能在七天之内,打造出一千辆运兵车。”
说到这里,李世民朝殿里的小太监说道:
“赐座。”
两个小太监,赶忙搬了一条椅子,放到了段纶面前。
段纶躬身道:
“谢陛下。”
李世民坐在椅子上,手掌往下压了压,示意段纶坐下。
“段卿,你跟朕好好说说,那小子是如何做到的?”
段纶应了一声是,接着便将工坊里看到的情况,和李世民讲了一遍。
李世民听完神情有一阵的恍惚,他喃喃道:
“居然还可以这样?”
“段卿,觉得此法是否可以在工部推行?”
段纶笑着说道:
“秦明的这套方法,脱胎于流水线生产法。”
“若想在工部施行此法,倒也不难,只需要一物作为辅助即可。”
说着段纶从袖子掏出一把尺子,起身双手递到了,李世民面前道:
“陛下,您请看,就是此物。”
“这是臣从工坊里带出来的。”
李世民接过尺子,看着上边密密麻麻的刻度,以及似曾相识的阿拉伯数字,皱眉问道:
“这是何物?”
“秦明将此物命名为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