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族的北伐战争已经基本上占领了江西地区,东路军的战线推进到了九江和湖口,现在主要沿着黄州向武昌方向前进。
沿途石达开留守了一些兵马,但是这些府县基本上都被石达开的西政军洗劫一空。
西路军方面,依然没有拿下长沙。
赵烈文让军队从外面登上了外城墙,然后由此居高临下,终于攻破了清军在外墙内部设置的防线。
但是这只是湘军设置的第一道防线。
在后面,湘军依托城内的街道房屋,不知道又设置了多少防线。
而且在民宅中也潜伏了大量的湘军。
整座长沙城由外向内不知道被设置了多少防御。
护卫军发动了一次强攻,在巷战中,虽然护卫军拥有霰弹枪和手榴弹等利器,可以大量杀伤湘军。
但是湘军依靠着土制的震天雷以及弩箭,同样给护卫军造成了巨大的伤亡。
仅仅一天时间,进攻的部队就伤亡了一干多人。
赵烈文觉得不能这样进攻。
南昌城陷落的消息,给了他巨大的压力。
他一直顶着副总参谋长的头衔,只是因为资历的原因,董良并没有将他扶正。
在级别上,他跟那些纵队司令差不多。
他知道只有打好这次北伐之战,他才有可能扶正,并且重新进入中枢。
但是急躁只会让他犯更多的错误,一个将帅要是犯错误了,那么底下的士兵可能就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因此,他不得不改变策略。
岳麓山上有座岳麓书院,这是湖南人的骄傲,是湖南的文宗所在。
很多耳熟能详的名人与这座书院有关。
王夫之、魏源、曾国藩、左宗棠、杨昌济、范源濂、程潜、彭龟年、游九言、吴猎、游九功、胡大时、吴儆、赵方、陈琦、钟震、郑仲礼、顾璘、陶澍、胡林翼、刘长佑、曾国荃、沈荩、熊希龄……
干百年间,往来,台上角,谈笑间数风流人物,岳麓书院未曾逊色分毫。
有人说岳麓书院书写了半部近代史。
董良对岳麓书院非常重视。因为这里是少有的几座注重实学研究的书院。
而且,岳麓书院的教学风格极具特色,分为讲会和会讲两个部分,讲会就是正常的授课,会讲则是请全国各地的名人来开讲座。
这让岳麓书院形成了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
很难想象,这样一个位于内陆地区的书院会是当前华夏最开放的书院。
他培养出了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培养出了众多的洋务运动官员。
战事吃紧,赵烈文却有心思坐在这里与岳麓书院的山长聊天。
季忠林正是此时岳麓书院的山长。虽有功名,却不愿意为官,他的老师戴启轩问他为何不愿意做官。
他却说:“众人都去做官了,那么学问谁来做,书谁来教,以后的官员岂不是越加的没学问。”
太平军攻打长沙的时候,岳麓书院就遭受到了浩劫。
好在那时候书院的学员都躲到了长沙城去。
回到书院的时候,季忠林看到被砸烂的文庙对周围的人说道:“如此作为,发匪不足为虑。”
在他看来,太平军根本就是不可能在华夏立足。
他们将会成为全天下士绅文人的死敌。
护卫军打到长沙的速度太快了,而且湘江被第一时间截断。
岳麓书院的人这次没有跑出去。
不过季忠林这次并不担心。华族的作为他也是清楚的。
华族日报在长沙也有传播,曾国藩就每日必读。
像季忠林这种层次的人自然也能够接触到。
华族在各地广建学堂,这样的事情,他们的报纸上是没有必要造假。
因为这样的事情不值得去做虚假宣传。
与白鹭洲书院不同。岳麓书院也并没有对护卫军关闭山门。
他们也接受护卫军送来的物资。
赵烈文以前就拜访过岳麓书院,还在这里游学了一段时间。只是他是常州人,并没有在这里读过书。
岳麓书院非常欢迎各地的有识之士前来游学。赵烈文虽然年纪不大,但是早早就名声在外。
因此他干脆将自己的司令部也放在了岳麓山,就跟书院做起了邻居。
他时常与季忠林一边喝茶聊天,一边听着江对面的炮击声。
这些天却有些奇怪,季忠林忍不住问道:“惠甫,最近没听到炮声啊,难道你准备放弃了?这样的话,书院就要尽快跟你划清界限了。咱们的书院可是不能搬家的。”
季忠林这样的读书人,性格人总有几分的怪异。
他们眼中唯有读书做学问最为高大上,最为风雅,那些为了权力而打生打死的人被他们所看不起。
他觉得这些人的追求实在是太低级了。
“季先生,我不打长沙了,要是再打下去,到时候将长沙城给打烂了,您的书院也会受到影响,这样一座美丽的城池,不应该被打成一片废土。”赵烈文在边上落下一子,似乎在棋盘上形成了一道外线的包围圈。
季忠林看了一眼赵烈文,似乎想要问一下,但是文人的矜持,让他将想要问出的话咽了回去。
这逃不过赵烈文的眼睛,他虽然年轻,但是心思灵动,是一个极其精明,人情练达的人。
“季先生,其实我将兵力都给抽调走了。这个时候,北边的常德府和岳州府已经收复,我还派了一个支队去西边收服湘西。您知道我们护卫军手中有粮食。那些山民拿了粮食,你说他们愿不愿意帮我们打仗。”
季忠林知道,湘军完了,一旦赵烈文将目光从长沙挪开,湘军就完了。
现在他们困守在长沙城内只能苟延残喘。
哪怕是左宗棠再聪明,曾国藩再有手段,他们都无法从长沙突围。
因为东边也有一支军队,就是林文察的江西纵队,已经靠近了长沙。
林文察从南昌离开之后很快占领了南昌府的西部,然后向西南打下瑞州府和袁州府。
这里的清军抵抗并不激烈,驻守的也并非是清军主力,而是一些地主民团,要是论打下土地的多少,这支江西纵队绝对能够排上第一名。
林文察却没有满足,他的好胜心很强。这支赣州兵也特别能吃苦耐劳。
控制袁州之后,林文察先是向北做出要攻打湖北武昌的动作。甚至派兵去攻打大公山上的清军营寨。
此时武昌城在太平军的控制之下,但是武昌外围的县城还是清军控制。
护卫军拿下江西之后,清军地方官府组织了一些团练守卫江西和湖南之间的隘口。
前面就已经说过,江西的地形是,三面环山,北边是大江,中间是一条大河由南向北流入大江。
因此在江西的东西南三面有很多易守难攻的关隘。
北边九宫山的战事还没有打响,林文察就派出精兵,攀爬陡峭的山壁翻到了茶陵关的后面。
茶陵关位于袁州和长沙醴陵之间,乃是湖南和江西之间最重要的陆路通道,两边的官道宽阔笔直。
茶陵关上守军一直没有放松对袁州方向的防备,但是他们没有想到敌人从他们的后方杀来。
林文察别出心裁,在江西纵队中挑选了一些反应敏捷,身强体壮的战士组建了突击兵。
这些突击兵配备了胸甲和宽檐铁盔,手中拿着手动连发的大喷子,专门负责巷战与城墙争夺战。
胸甲和宽檐头盔都是林文察跟后勤部专门申请的,因为护卫军的制式装备中并没有这些东西。
拿下茶陵关后,林文察派出一支军队打下醴陵、浏阳,与西路军形成了对长沙的合围。
但是他并没有派兵攻打长沙,那样子就真的有些打西路军的脸了。
就当清军以为他要去打长沙,他却带领主力翻过了九宫山,杀向武昌城。
这个时候,石达开都还没有到武昌城。
回到岳麓书院。
季忠林对赵烈文的说法嗤之以鼻。
“难道你们华族觉得用大米便可以让百姓对华族有忠义之心吗?”季忠林反问道。
赵烈文却说道:“衣食足而知礼节,难道不是这样吗?百姓饭都吃不饱,还怎么让他们去明白忠义。有句话咱们元首就说的非常在理——天大地大,吃饭最大。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人在饥饿的时候,任何违背人伦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见到季忠林不为所动,赵烈文继续说道:“听说山民遭灾之后,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下会易子而食,孩子吃完了就吃媳妇儿。这样的惨剧应该不是讹传吧。”
季忠林点头道:“确实不是讹传,饥荒自古有之,天意难测,不可能年年风调雨顺。”
“季先生,天意难测,但是人力无穷啊,从上古到现在,人总是一直在进步的,祖先茹毛饮血的时候,人活不过二三十载,但是现在年过耄耋之人不知凡几,缘何不能消灭饥荒呢。我们华族的最基本目标就是消灭饥饿。华族的纲领中明确写着,要在十年之内彻底消灭饥饿,解决百姓的吃饭问题。”
“哈哈哈,解决吃饭问题,此乃狂言也!”季忠林笑道。
“先生,是不是狂言,先生等着瞧便是了。假如每家有田几十亩,每个村子建立长平仓,存两年之粮,哪怕是一年绝收,也可以温饱。”赵烈文道。
“一家有田几十亩?你可知道我华夏有多少耕地,又有多少户百姓。”季忠林反问道。
赵烈文也笑着说道:“我中原多山少田,但是这天下,又不是只有中原之地。就跟我打长沙一般,要是我只将眼睛看到长沙及其周边地区,那么此战很难打赢,但若是我将视野放在整个湖广,那么此战就容易多了。治国也是这个道理,历朝历代只将眼光放在中土大地上,因此避不开那治乱循环,如果将目光放在整个世界,您就会发现,这个世界上多的是土地,而缺少人口。”
赵烈文跟季忠林说这么多自然是有他的目的的。
有件事情,如果季忠林能够出面,那么就容易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