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穿越小说 > 怒海覆清1852 > 第二二九章  史书是胜利者的清单
    “赵国栋,不得无理。”张远芳低声喝到。

    这个赵国栋在府学之中最是迂腐。

    前几天,护卫军进城,此人还要拉着众人死节。结果没人搭理他,他自己要去寻死,可是被他那彪悍的番人老婆狠狠教训了一顿,就此作罢。

    第二天,护卫军过来补发钱粮,他又屁颠屁颠回来教书了。

    张远芳还以为此人回心转意了。

    没想到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又犯了糊涂。

    “张学正,无妨,府学是做学问的地方,原本就可以畅所欲言,学问这种东西可是越辩越明朗。”

    董良摆了摆手,毫不在意地示意众人跟着他一起走进府学。

    “元首,在下没有别的意思,单纯就是觉得元首的话有些矛盾。”赵国栋还补充了一句,颇有些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思。

    很快众人就进入了府学。

    根据董良的安排,这次府学的生员,还有各个书院的学员代表有上百人参加了见面会。

    见面的地点就放在一间大教室中,教室的四周开着窗户,四周的光线和鸟鸣之声一起传进教室之中。

    古代的学堂没有后世那般恢宏大气,反倒是讲究与自然融为一体。

    这与华夏传统文化吸受了道家思想有很重要的关系,做学问要遵从自然本心,以至于连学堂的建设也要顺乎于自然。

    虽然汉以后独尊儒术,但是诸子百家,其实也没有消失,只是很多原本研究百家之学的人改换了门庭,成为了儒生,他们研究的学问也就变成了儒学的一不分。

    汉以后,儒学博采诸子百家之长。

    道家思想不仅仅在道教传承,同样在儒学中传承下来。

    学堂的讲台是由竹木搭建的榻,比下面高处两尺的高度,榻上有蒲垫和矮桌,众人席地而坐。

    下方的学生则是坐在椅子上,身前摆着课桌。

    董良坐在了上首的位置,向下看去,上百学子,一目了然。

    这些人中,年轻者与他的年龄相仿。

    年长的看起来得有四十左右,大概也是屡试不第,在府学中混口饭吃。

    见到董良和学正以及众位山长进来,各位学子也都很恭敬地起身行礼。

    董良摆手示意大家做好。

    上了讲台,董良感觉又回到了自己的主场。

    “赵教谕,我们先来说说为何应该废除跪拜之礼:首先,我们的祖先发明跪拜之礼主要是表示对神明和祖先的尊重。后来被一些当权者不断篡改成为了现在这个样子。

    实际上行跪拜之礼不符合人之尊严。跪拜是一种对高于自己的权威或神明的表示尊敬的方式,但它也是一种自我屈辱和自我贬低的行为。我华族之人,都是炎黄之后,大家血统相同,有共同的祖先,应该受到平等的对待和尊重,不应该被迫屈服或自我贬低。

    其次,行跪拜之礼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导致身体上的伤害。长期行跪拜可能会导致膝盖和脚踝的疼痛,甚至可能导致关节疾病和骨髓损伤。这种行为也可能会导致身体上的其他问题,如头晕、呼吸困难和甚至影响心脏。

    最后,行跪拜之礼可能会导致心理上的负担。试问有几人真心愿意对别人行行跪拜之礼呢?

    在大部分情况下跪拜都是一种强制行为,这可能会导致心理上的不适和压力。这种行为可能会对某些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造成负面影响,并且可能会导致他们对社会和自己的身份感到不安。”

    “元首,您说的这些理由都没有问题,上古时期确实如此,但是民拜官,已经延续了几千年,您又如何去用不可考究的上古规矩,去反驳已经存在几千年的规矩。”

    赵国栋似乎跟董良杠上了,他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

    董良其实也就是在门口随口一说,毕竟没有几个人真的喜欢给别人下跪。

    “赵先生看的历史,不一定就是真的历史,就如同这满清朝廷编写的明史,其内容就真实吗?如果真的是这个样子,满清初年为何又弄出明史案,因为一部明史,弄得人头落地?”

    下面的学子们,本就是一头雾水,原本以为这位所谓的华族元首过来不过是讲一通空话,看在其为府学以及各家书院送来经费的份儿上,就坐下来听其说说。

    然而没想到,这人一进来就与书院中最死板的赵教谕辩论起来。

    这辩论的内容还是关于跪拜之礼的。

    照理说,作为一个上位者应该是要维护这一规矩才对。

    现在却反了过来,需要跪拜的赵教谕成了维护者,那个华族的元首却成为了反对者。

    众人乐得看这场好戏,只有学正张远芳担心董良说不过赵国栋,最后恼羞成怒,让府学断了供奉。

    “史书是胜利者的清单,就像我董良现在控制了东番岛,那么我可以花钱组织一帮子人编写史书,自然是按照我的要求,然后我再在印刷作坊中刊印出来,让学院的学生都要读我编的史书,如此经过了几代人之后,大家是不是都觉得这些是真实的历史?”

    董良的一段话,独辟蹊径,让众人都陷入了沉思之中。

    历史是胜利者的清单。

    是啊,虽然说起来有些大逆不道,但是在座的都是读书人,大家并不笨,也有一定的见识。

    “元首,您这是小看了读书人的骨气,不要忘了还有太史伯这样的人,他们宁愿去死也要用自己的笔将历史给记录下来。”赵国栋随手就又找到理由反驳董良。

    太史伯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齐国时期,有一个大夫叫崔杼,他杀掉了自己的君主齐庄公,自己坐上了王位。

    这时,作为史官的太史伯就按照事实真相记下了弑君夺位这四个字。崔杼自然不愿意,他让太史伯修改史料,将齐庄公改为病死,不管崔杼怎么说,太史伯坚决不改。

    最后,崔杼就杀害了太史伯。按照当时的规矩,由太史伯的弟弟太史仲接任太史之职。但是他依然做出了与哥哥一样的选择,然后同样被杀。接下来是老三,太史一家坚持史家的原则。

    直到老三被杀,老四接任太史,依然如此。崔杼这才放弃篡改历史的想法。

    赵国栋以为,这次董良无话可说了,殊不知,他正好引出了董良接下来要说的话。

    “是啊,读书人的骨气,赵教谕所说的太史伯是史家的风骨,那么我们再来说说满清读书人的风骨。众位觉得明清以来,读书人的风骨还有多少?是大明一朝的党争误国,还是大清一朝的奴颜婢膝?”

    董良的话,一针见血,句句诛心,治重疾需要用猛药。

    满清一朝对华夏最大的伤害就是其奴化政策。

    正是这种奴化的政策,让原本充满血性的华族,在近代列强不断入侵之下,逆来顺受。

    正是这种奴化的政策,让华族经历了百年屈辱。直到今天依然是余毒未尽,有些人依然在崇洋媚外,觉得西方的空气都是自由的。

    甚至出卖自己民族的利益,以博取洋人的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