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舒菲,我又该怎么判断所谓的穿透是真穿透还是假穿透呢?”李修然问。
“这就要讲到穿透的有效性。穿透是否有效,我们也有三个判断的指标。”舒菲说完,喝了口水润了润嗓。
“首先就是穿透趋势线后的穿透幅度,比如当一只股票跌破其上涨趋势线后,跌破多少,这个幅度非常重要。”
“穿透的越深,那有效性就越大?”
“那多深算深呢?”
“这……我就不知道了。”李修然尴尬地笑了笑。
“3%,记住这个数字。”舒菲说,“当穿透趋势线的幅度达到3%时,那就要提高警惕,并继续观察其是否是有效的穿透。”
“我记住了。”李修然乖乖点头。
“除了3%的穿透深度以外,另一个要观察的指标是成交量。”舒菲说,“和之前我们说的几种有效突破一样,有效穿透往往也伴随着成交量的放大。
而且存在这样一种可能,就是虽然穿透深度没有到达3%,比如它只有2%,但成交量却放大很多,这时也应该引起警惕。”
“那如果穿透达到3%,但成交量没有明显放大呢?”李修然问。
“这种情况下,3%穿透深度的优秀级更高,据我统计,就算成交量没有放大,但若是跌破趋势线超过3%并在短时间内不收回,那其有效性也是很高的。”
李修然点了点头,表示理解。
“除了以上两点判断穿透有效性的指标外,还有另一种情况,这种情况也比较特殊。”舒菲顿了顿,接着说,“有时,就算穿透深度没有达到3%,并且成交量也没有放大,也可能是有效穿透。”
“啊?这又是啥情况?”李修然不解道。
“因为3%的穿透太明显,成交量放大也容易察觉,一些庄家就会采用某种比较温和的手法。但看似温和的手法,实则隐藏着致命杀机。”舒菲说,“若是穿透幅度没有达到3%,比如只有2%,并且成交量也没有放大,但在穿透之后,它重新站上趋势线的动力很小,这也要警惕。
特别是它在穿透之后确实出现了反弹,但在靠近趋势线时又反转,这种情况反复几天,那就要特别重视。”
“有点慢刀子炖肉的感觉。”李修然说。
“差不多吧,反正就是让股民有所希望,但却是有效穿透。”舒菲说,“而一旦确定趋势被有效穿透后,那根据之前趋势所做的交易策略自然就不能再用,这时就必须迅速调整策略。如果反应不及,还抱着原有趋势策略做交易,自然会犯下大错。”
舒菲这话是非常有道理的,如果用上涨趋势的思维去做实则在下降趋势的股票,那如何能不错?
“舒菲,我记住这三种情况了。”李修然皱着眉,总结说,“若是3%的穿透加上成交量放大,那穿透有效性最高。3%的穿透和成交量放大只占其一,穿透的有效性次之,但依然可能是有效穿透。最后一种情况是有所隐藏的穿透,穿透深度和成交量看似都没问题,但却许久站不上原有趋势线,这也可能出问题。”
“就是这样,股市行情变化很快,不要抱死理。对于不同的情况,我们都要有所准备。”舒菲说,“那么,既然讲到了穿透,就还有另一种情形,即穿透无效,是假穿透,那此时你会关心什么?”
“关心什么啊?”李修然脑袋一片空白,他没处理过这种情况,也没有后续思路。
“你难道不考虑之前的那条趋势线是否要调整吗?虽然维持趋势,但毕竟也跌破或者突破了趋势线。”
“对哦!”李修然恍然道,“因为出现穿透,所以趋势线可能会有一定调整。那舒菲,什么时候我们需要调整趋势线呢?”
“这个没有定论,但我有自己的习惯,你可以听听。”
“好!”
“一般分两种情况。如果这条趋势线已经维持了很久,并且已经经过几次考验,那偶尔一次假穿透后,是可以不调整它的,即我们仍旧沿用原有的趋势线。”
李修然听着点了点头。
“另外一种情况是,这个趋势线刚绘制出来没多久,比如我们是根据第一和第二个反转点画的趋势线。而在股价再次考验趋势线时,就出现假突破。这时,我们就可以考虑将第一个反转点和这个反转点相连,并重新绘制趋势线。”
第一个反转点和第三个反转点相连
“那如果这个反转点远远高于原有趋势线呢?”李修然想到了一种情况,“比如第三个反转点根本没有回落到原趋势线附近,而是在比较远离的位置就反转了,这时需不需要重新绘制趋势线?”
“不用。”舒菲摇头说,“这都不算去考验原有趋势线,就别管它了。”
讲到这时,舒菲的手机响了,有人打电话找她,今晚的教学时间也基本结束。
李修然坐在沙发上,稍微回忆了下舒菲刚才讲的内容,算是巩固。之后他去厕所洗了个澡,也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坐在床上,他却久久没有睡意。
刚才他答应了舒菲,后面就要开始全职炒股。虽然有些期待这个“新职业”,但更多的是不确定带来的不安。
他真能通过股市赚到钱吗?他真的有这方面的天赋吗?他实在是不确定。
而且他并非没有压力,一方面和父亲允诺的十万元就像一把利剑挂在他头上,让他无法放松。另一方面,既然要全职炒股,那后面一段时间他就不会有正式工作。这段空窗期为后续再找工作也埋下了伏笔。
思来想去,他终于明白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决定,这也让他更加有些不安。
放在床头柜上的手机突然亮了,他拿过看了一眼,却没想是戚薇打来的电话。
戚薇?她怎么又想着打电话给我?
李修然愣神片刻,直到手中再次传来振动的感觉,才微微皱眉,将手机放到耳边。
“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