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子上,喜鹊比石头要熟悉。
毕竟在镇上住过几年,哪儿卖什么东西心中有数。
路过早点摊时问道:“石头哥饿不饿,饿的话你再吃碗面。”
“不吃了,先去买东西,咱们先去买米面。”
“买完了还得背着,多沉啊,最后再去,又不是没有。先去买一点针线,夏天得缝两身单衣。”
石头一笑,“我常在山里跑,不用太好,给你买颜色鲜亮的。”
“不用,我爹给我买了好多,箱子里还有好几块呢。主要是你,除了我给你做这两身衣裳,你看看你那旧的还能穿出来吗?在家干活穿穿就算了,我再给你做两身。”
哎呦喂,石头这心里高兴的不知要说什么。
从他娘死后,他就那几身衣裳,破了自己凑合缝两针,可不就两三身来回倒着穿,
这也是让村里人认为,他穷的吃不上饭的原因之一。
“那你还想买什么?”石头特想给喜鹊买些东西。
喜鹊想了想,没什么要买的,这次来主要就是家里的粮食不多了。
“暂时没有,以后再说吧。就是这儿这个店铺,我以前常来。”
进来后,店里的大娘正在摆货,一见喜鹊进来,笑道:“哎呦,这不是喜鹊吗?你都有好长时间没来了。”
喜鹊也笑盈盈的说道:“孙大娘,这不是我爹带我们搬到乡下住了吗?有点远,就懒得出来了。”
“住乡下就是不方便,你今天要什么?”
“买点针线,多拿点,补衣服什么的缺不了,再把这深色耐造的布扯两块做衣服。”
这会儿孙大娘自然也注意到了石头。
哎呦,好魁梧的身材,长的模样倒是挺周正。
孙大娘眼睛在俩人中间扫了扫,“喜鹊,这是……。”
“孙大娘,我成亲了,这是我男人。”
以前喜鹊定了亲,相熟的几家都知道。
可退亲却没人知道。
原先宋家和粮店赵家闺女定亲,有人还纳闷呢,宋家不是和李家早定完亲了吗?
这又是哪出啊?
原来两家早解除了婚约。
孙大娘也是人老成精,这种事不能多问。
“哎呦,真是好俊的后生啊,俩人挺配的。喜鹊这布得放宽点,要不然两身怕不够。”
“行,大娘,你看着给裁出来。”
孙大娘手脚麻利的给石头把布料裁好,又把喜鹊要的针线拿出来。
结完银子,俩人出来就转到另一条街上。
镇上有两三个粮店,喜鹊肯定是从相熟的那家买。
可要绕过赵家那粮店,就得绕半条街过去。
俩人也不嫌麻烦,绕过去正好是个菜市场,路边有一农妇正在卖小鸡,小狗。
女人也许都喜欢这些毛茸茸的小东西,看着忒可爱。
要不是家中已有三个老母鸡,喜鹊都想再买上几个。
鸡不买了,可扭头看到旁边笼子里的几条小狗,眼睛亮亮地望着她,喜鹊伸手摸了摸。
石头也蹲在喜鹊身边,问道“喜欢啊,喜欢咱就养一条。”
“养一条吧,万一你出门,家里我也有个壮胆的。”
石头一笑,“指着它壮胆,且得等着呢,我看看哈。”
石头把笼子打开,把几只小狗拎出来看。
农妇三十上下的年纪,一身的补丁衣服,见有人要小狗,忙说道:“这几个小狗崽身体都壮实着呢,你要一个还是要两个,要两个给你少算点。”
喜鹊问道:“多少钱一个。”
农妇想了想,“二十五个大钱,你要两个就给四十个大钱吧。”
喜鹊一听就明白了,估计买一个二十个大钱也能买下来。
石头看得很认真,拎出一个并不是最健壮的,毛色有些发灰的说道:“就这个吧。”
“可这个好像并不怎么精神,还没那几个看着壮呢。”
石头一笑,说道:“一会和你说,听我的就买这个。”
被拎起来的小狗崽呜呜了两声,一双水蒙蒙的眼睛看着俩人。
“大婶,一个小狗崽二十个大钱。”
“哎呦。这一个二十五个大钱,你这一下抹的多了。”
“大婶儿,这个又不是最精神的,再说这么多,你卖不掉拿回去还得自己养,多费粮食呢。这是二十个大钱,您收好了。”
大婶摇摇头,接过来数了数,放到荷包里。
行吧,家里确实没想养那么多,太费粮食。
喜鹊把小狗崽抱过来,对石头说道:“你为什么选这个?”
石头压低声音说道:“这个应该是小狼狗。”
“啊,狼狗,那岂不是很厉害,能养的熟吗?”
“应该说是并不纯的狼狗,若是第一代狼狗肯定更厉害,不过这也比普通的土狗强多了。”
哦,那还好,若真是又大又壮的狼狗,喜鹊心里也害怕。
“等什么时候我弄一条纯种的狼狗回来,还是得找个厉害的来看家护院。”
啊,喜鹊脸一变。
“石头哥,可我害怕呀。”
“有啥可怕的,从小养,它不会伤家里人,纯种狼狗可比这狗强多了。”
一般农户家,谁家都不会养狼狗。
吃得多,看着还吓人,若不小心伤了人,还得花银子给人瞧,怎么想怎么亏。
俩人顺路又买了些盐和调料。
前些日子办喜事,油还有不少,可肉没了,所以喜鹊又买了一大块猪肉。
屠户一看是石头来买,他对这人太有印象了,敞快人,很痛快的拉了一大块肉。
称完重量,喜鹊也没还价,痛快的给了银子,这让屠户高兴的又饶了他两根大骨头。
到了粮店,石头说道:“来一百斤大米,一百斤白面,一百斤糙米,再来最次的碎米十斤。”
“石头哥,你买碎米干嘛?”
石头说道:“你不是说喂鸡吗?”
哦,忘了,昨天还想着。
三只鸡吃不了多少东西,俩人的剩饭剩菜再加点儿菜叶子,掺杂碎米渣也够吃好长时间。
粮店掌柜一听,这是大主顾啊。
石头说道:“能不能麻烦帮我送一下,就送到东门那,我得搭村里车回去。”
这有什么不可以的,用小推车就能推过去,耽误不了一会儿的功夫。
掌柜痛快的答应下来。
喜鹊转了圈说道:“掌柜的,把绿豆帮我称些,还有这糯米面也帮我来几斤。”
“好嘞,稍等。”
店里伙计把俩人要的东西都放到小推车上,最后一结算,这趟进城就花了将近三两银子。
……
古代一贯为1000钱,就是1000文,一两银子。
古代真正流通的是铜钱,明朝一两银子相当于七八百块钱,清朝最低时一两银子相当三百元左右。唐朝最牛,一两银子相当于现代的三四千元。当然这也不是固定的,都有起伏,平安盛世物价稳定,乱世就不用说了。
本文架空年代,所以不要太较真,但物价不会太离谱。
以前买粮食都是按斗,为了方便,本文中全部换算成斤,大家别喷我。
主要是我懒,这样省的费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