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少峰瞧了八个社长一眼,备好笔墨纸砚,直接开门见山的说道:“各社有户多少,有丁多少,鳏寡孤独几人,七十以上老者几人,儿童几人,都各自报来。”

    “刘庙村,止一社,有户三十五,有口九十,鳏者十人,寡者二十人,儿童十个,无有七十以上者,余者为男丁。”

    “鹤山村,止一社,有户四十,有口一百……”

    “……”

    等八个社长依次报完各自社里的户数和丁数,杨少峰整个人都麻了。

    偌大的一个宁阳县,八个社加一块儿也只有三百零九户,丁口数量共计一千三百三十八人,其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一个都没有,鳏寡孤独残疾和儿童倒是足有五百七十余人,剩下的才是青壮。

    触目惊心。

    在杨少峰的印象里,一个村子多多少少也得有个百十户人家才说得过去,现在可倒好,八个社,八个村子全加一块儿也只有三百来户人家,老弱妇孺还占了丁口的一半。

    就这么点儿人,连春耕都是个问题,更别扯什么劝课农桑了。

    杨少峰微微叹了口气,将手头记录好的纸张放到别处,又望着八个社长说道:“尔等各社的情况,本官已经知晓。如今国朝初定,百废待兴,恰好又是大军北伐之际,只怕朝廷一时半会儿的也顾不上咱们这里。”

    “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尔等回去之后,须得告知社里百姓,务要勤力劳作,不要懒惰农业,务要和睦乡里,孝敬父母,不要游荡生事,更不可关扑勾当。”

    “尔等身为社长,更应为社中百姓榜样。”

    “过些时日,本官自会去各社看验,若有游戏勾当者,本官不去问他们的罪,却会寻你们的麻烦,可都记住了?”

    随着杨少峰的话音落下,在场的八个社长皆是心中凛然,一齐躬身应道:“是,小的们都记下了。”

    谁也不知道眼前这个看上去十分年轻的知县老爷到底是个什么样儿的人,更没有人知道杨少峰说会去各社看验是真是假。

    但是仅凭着“不会去问他们的罪,却会寻你们的麻烦”这句话,八个社长就感觉眼前这位知县老爷并不是很好糊弄。

    让人将八个社长都送走之后,跛五便试探着问道:“县尊,眼下县里壮班、快班都缺少人手,后衙里也没个使唤的,刚刚何不……”

    杨少峰微微摇头,说道:“壮班、快班还有后衙,需要的人手都是年轻力壮者,偏偏各社丁口稀少,眼下又是春耕时节,若我再强令各社出青壮服徭役,岂不是要误了农时?”

    略微顿了顿,杨少峰又接着说道:“劳烦跛五哥跟其他兄弟们都说一声,秋收之前先让兄弟们受累,回头本官会想办法给兄弟们一些补偿。”

    跛五连连摆手,嘿嘿笑了一声,说道:“县尊这是说的哪里话,县尊仁爱百姓,想着不误百姓的农时,这是正事儿,我们这些大老粗帮不上县尊,但是也绝不会给县尊拖后腿。”

    杨少峰点了点头,心里开始盘算着接下来该怎么办。

    现在摆在杨少峰面前的问题有两个。

    一是城外的百姓,二是城里的百姓。

    首先是城外的百姓。

    城外的百姓涉及到春耕,但是春耕不会在乎宁阳县的人手够不够用,更不会在乎大明朝廷能不能往山东派遣官员,反正节气一到,该耕的就得耕,耕不了就只能荒,荒了之后就会欠收,欠收之后就会产生饥荒。

    反倒是城内百姓的问题要简单一些。

    虽然城内的百姓还是不太敢出门,但是明军收复宁阳县时一没屠城二没劫掠,如今大军更是直接走的干干净净,所以县城的百姓已经不像一开始的时候那样人心惶惶。

    杨少峰现在要做的,就是摆出亲民官的态度,尽快组织城内的百姓恢复正常的生活生产。

    暗自盘算一番后,杨少峰最终还是决定先做一份规划,开始着手解决县城百姓的生活生产问题以及城外百姓的春耕问题。

    “城里东西为路,南北为街,一片一社区,不对,这时候该叫闾,一闾一闾长,城外的没办法抓他们当牛马,城内的抓来当蚂蝼总可以了吧。”

    “估计老朱很快就会下旨分地,还会下旨鼓励小工商业发展,这倒也是个机会。”

    “城东城西开设两个集市,城外也可以选个地方开设集市,有枣没枣先打两杆子再说。”

    “好像哪里有煤矿来着,等以后人手多了得想办法挖挖。”

    “光春耕不行,水渠水库也得做好准备,万一他娘的旱了涝了呢。”

    “县库也得整备,还有粮仓。”

    “城里不可能一个氓流都没有,不能给他们发展壮大的机会。”

    “……”

    只是在心里略微盘算一番,杨少峰就绝望的发现,跟城里城外的百姓比起来,自己这个知县才是最大的牛马,居然要独自面对这么多乱七八糟的问题。

    至于说指望常遇春或者说指望大明朝廷……

    省省吧,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儿,因为眼下正是明军北伐的紧要关头,河南、河北还没有全部拿下,要小心防备元军随时可能的反扑,再加上路途遥远,就算朱重八朱皇帝往山东派遣官员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到位。

    在此之前,宁阳县所有的事情都要靠杨少峰这个代理知县硬顶。

    当然,这种局面也不是完全没有好处。

    因为现在整个山东各个州县都处于类似的局面,好点儿的可能会多几个人手,惨点儿的可能连一个衙役都没有。

    包括朱重八朱皇帝在内,整个大明朝廷也都清楚山东现在的局面,心里也根本不指望山东能搞好洪武元年的春耕。

    所以,像杨少峰这种被赶鸭子上架的知县能搞春耕搞好就有功,真搞不好了也没什么,只要不出现官逼民反的破事儿就能交待过去,再加上千金买马骨的作用,山东的知县们先天就处于不败之地。

    唯一的问题就是这个堪称最佳摆烂职位的先天不败有效期太短,过了洪武元年就会失效。

    想了想,杨少峰还是喊来跛五,然后带着跛五带到了县衙前的大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