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其他小说 > 穿成寡妇之后 > 第18章
    果然,不管在哪个年代,只要是女人,都爱美,她喉咙都吆喝干了,都没人搭理她,现在叫一声阿姐,就有人理她。

    “你这孩子,真会说话,我这年龄都能当你阿母了。”女人被叫年轻了,心里美的紧,几分害羞的摸了摸脸颊。

    王依依一见有戏,嘴更甜了,立马开口:“阿姐你可别开玩笑,你看着也就长我几岁,今年也才二十有六吧?”

    女人听了,笑的几乎合不拢嘴,她都三十出头的年龄,还被一个看着也才出嫁的妇人夸。

    女人脸颊微红,指了指柜台上的包子,问:“当真买两个送一个?”

    王依依立马点头,开始介绍包子里包了白菜,买两个包子送一个馒头。

    女人听了,掏了十文钱出来,放在案板上,第一天开业,没有多余银钱准备油纸,最后,女人用手,拿了两个包子、一个馒头走。

    直到女人走了,王依依才看向旁边的三个哥哥,咳了一声,不好意思的开口:“刚刚那个别学。”

    三个哥哥听了,脸色变了变,有几分尴尬。

    他们也要能学才行呀,叫一个陌生妇人阿姐,叫不出口不说,叫出口了,那就是当街调戏民女了,得拉去衙门挨板子了。

    第一个妇女走了,王依依又吆喝了几声,因为买两个送一个,王依依一吆喝,很快又围了几个人过来。

    大哥负责数银子,二哥跟三哥拿包子跟馒头,王依依站在一边吆喝。

    他们三个,从小在大山村长大,来回见的,都是村里人,第一次来镇上时,就不敢说话,后面多来了几次,熟络起来后,才敢正常说话。

    早上铺子开业,除了王依依,一家人如临大敌,站着不敢乱动,最后没办法,王依依只能让他们先学,她站在旁边吆喝。

    王依依忙着吆喝,人多起来后,才发现哥哥们的速度,越来越慢,当有人要拿六个包子,或者八个包子,他们要花一段时间,才能准备好。

    王依依见了,再次发现自己大意了,哥哥们没经过启蒙教育,算数这块肯定会很慢。

    王依依也顾不上吆喝,走到三个人中间,让他们打下手,她来算。

    买二送一的便宜,在镇上还是很少见,至少没人这么做过,不到半个时辰,蒸的三笼包子就卖完了。

    包子跟馒头个头一样大,一蒸笼能二十个,六十个包子,买了三百文,还送了一半的馒头出去。

    卖完包子,王依依又开始买馒头,依旧是买两个送一个,这次,馒头只买了十个,王依依就收摊了,剩下的十五个,留着自己家吃。

    “阿叔阿婶,我们今天不营业了,明天一早再开摊,依旧是卖两个送一个,三天后恢复原价,包子五文钱一个,馒头四文钱一个。”

    店铺门口,还站着十来个没买到包子的。

    王依依刚喊完,立马就有人问:“只送三天呀?能不能多几天。”

    王依依听了,立马摇头,耐心的解释:“阿叔,我们新店开业,才有这个活动,以后有新货出来,也有活动,到时候你多来看看。”

    男人得到回应,这才满意。

    很快又有人开始问,什么时候开摊,王依依听了也耐心回答,辰时营业,午时休息。

    做早餐行业,下午营业额不如上午,一家人晚上要和面,早上又要早起揉面,做馒头包子,午时关门,下午还可以休息。

    解释完,一群人才散开。

    阿父阿母在厨房,时不时露个头出来,看外面场景,三个哥哥第一次摆摊,紧张的话都不敢说。

    直到关了门,王依依松了口气。

    今天卖出去三百四十文,不算人工、店铺、杂费成本,收益一百一五文。

    看着三个呆若木鸡的哥哥,笑了笑,转身进了厨房,人未到声先到,她说:“阿娘,阿爹,午食做好了吗?我饿了。”

    阿父阿母两人坐在厨房灶台前,也不敢大声呼吸,当了一辈子农民,第一次碰到这种场景,压本不知要如何面对。

    家里只有一口铁锅,在铺子里烧着火,用蒸汽加热馒头跟包子,没锅没法做饭。

    王依依问饭菜做好了没,两个人都没反应过来。

    直到王依依进了厨房,阿父才反应过来:“没锅,没做饭。”

    王依依差点就被阿父逗笑了,她知道没锅,这不是缓解一下气氛嘛!

    见一家人都很紧张,王依依穿过厨房,往后院走,一边说:“我去逛逛。”

    说完,王依依人也出了厨房,从后门离开店铺。

    她打算去看看其它店里,卖的早餐有哪些,做个对比,顺便,趁着出去这段时间,让家里人消化一下,柜台前多出的银子。

    三百多文,听着不多,却是卖几十斤黄米,才能换来的。

    几十斤黄米,要种植,要收割,一折腾就是半年。

    王依依在集市上转了半天,其它早餐店卖的包子馒头,造型都很好看,有兔子形状的,也有老虎形状,有不少还染了色。

    王依依以前来镇里,都因为路途原因,到了都接近中午,没有这么早逛过集市,自然不知道一个包子铺,种类会这么多。

    现在见了才明白,自己店铺大半天无人问津,不是没有原因的,位置比其它铺子偏不说,品种还单调。

    走到上次和哥哥们,一起吃面疙瘩的摊铺上,王依依停了下来,走来走去,都是卖面疙瘩的,单调,种类还不多,居然连面条都没有。

    想到这,王依依升起一起笑容,只是那笑容,远远看着透着奸诈……

    这个时代最大的好处,就是经济落后,科技技术也差,农民生活只能顾得上温饱,还要担心气候变化。

    像面食,农民除了拿来做疙瘩面,就是烙干饼,根本无心研究其它吃食!

    即然没有面条,这不让她捡了个便宜嘛!家里可以卖面条!

    想到这,王依依只觉通体舒畅,一上午的疲惫消失不见。

    面条可是好东西,一小把能让一个大人吃饱,耐放,还能当主食,除了卖干面条,还可以卖水面条,就算有人想模仿,也需要时间去琢磨,有这段时间做铺垫,够她先赚一笔。

    回到家时,一家人还围在地上数钱,几个大人因为没桌子只能蹲着。

    “依依,你刚刚紧张嘛?”王依依刚回来,大哥就问她。

    王依依听了,摇了摇头,她上辈子是开公司的,也算是个销售员,每天都要碰到不同的户,没什么好紧张的,习惯了。

    “就当是跟我说话一样,怎么跟我说话,就怎么跟他们说,没什么好怕的。”

    说着,王依依也蹲到几人旁边,看着地上的铜板,说:“今天亏钱了,头三天都要亏钱的。”

    “赚了呀,没亏。”二哥笃定的接话。

    王依依不赞同的反驳:“咱们租店面,一个月二两半银子,打灶台,木柜,买粮食,你们扛的柴禾,还有做工的钱,这些都是成本。”

    五个人听了,似懂非懂,王依依也不指望他们能听懂,总归店铺还在,慢慢教就是了。

    起身进了厨房,王依依盛了半碗面粉,打算试试,能不能做出面条。

    到底不同于上辈子,做什么都要动手,她也没做过水面条,都是买现成的,现在只能投石问路。

    先把面打成絮状,王依依开始揉面,揉好后,放在一边发酵,和完面粉,从烟台里拿了一块煤炭。

    几个哥哥,还不会算数,为了卖东西时不至于慌乱,算数要先教会他们。

    拿着木炭在院子看了一圈,最后停在墙壁上,墙壁充当黑板,也是最显眼的地方,来回都能看。

    王依依把九九乘法表,挨个写了上去。

    王依依在写字,一家人都盯着她,家里人都不识字,见王依依鬼画符似的,在墙上画了一个又一个,全站在旁边看。

    “依依,你在做什么?这里有不干净的东西嘛?你什么时候学会画符了?”阿母一脸担忧的问王依依。

    王依依刚把一乘一,到乘九写完,还没来得及写二乘二,就听到阿母得话,抬在半空的手停了下来,狐疑的转头看阿母。

    一家五个人,都盯着她,穿的都是古时候的打扮,王依依都差点忘了,现在的字体都是繁体,她写的阿拉伯数学,怪不得会说她画符呢!

    几岁就开始背九九乘法表的王依依,把数字写上去时,都忘了自己不是在现代,而是魂穿到了,一个历史上,并不存在的国家。

    “这个是算数,学会了,就会算数了。”

    王依依故作冷静的回,心里却翻腾得不行,如果每次都这么下意识,把现代知识翻出来,她绝对,会被当成脑子有问题。

    “这个我们都会,你不用教,不吉利,别画了,跟有鬼似的。”阿父也让王依依别教了。

    王依依并没有停下手里的动作,反问:“我有两只鸡,五只鸭,一只鸡卖十五文,一只鸭也卖十五,一共能卖多少钱,哥哥,你们算算。”

    三个哥哥忽然被点名,默默盘算了起来,父母两人也开始算,算着算着,就开始纠结,算清下一个,又忘了下一个。

    以前家里卖东西,也有账房先生来算。

    账房先生有算盘,一边记,一边敲算盘,算一笔账也要很长时间,他们这一时半会儿,哪里算的出来。

    很快,王依依接过:“两只鸡卖三十文,五只鸭,卖七十五文,总共一百零五文。”

    前后几息功夫,王依依把答案说了出来,而家里的五个人,还在算五只鸭卖多少钱。

    王依依一边写,一边结合乘法表,跟他们说怎么算。

    等到写完,王依依就开始教他们识字,让他们背乘法表,几个大人,像幼儿园的小朋友,盯着墙壁小声念。

    父母兄长原是不想背的,王依依又举了几个例子,算不出来后,几个人才老实的背,可怜了阿父阿母,快四十的年龄,还要接受启蒙教育。

    教完一到十,他们会认了,面也醒的差不多了。

    把面团揉好后,王依依收拾了一个光滑的木棍,开始擀面,不过不熟练,面被擀的厚薄不均。

    擀成小拇指粗的面饼,切了一小块,王依依想试着能不能拉出面条。

    刚用力,面从中间断开,王依依不信邪,又擀了一会儿,再拉,又断了,重复了几次后,王依依认命了,面条没韧劲,一拉就断。

    又舀半碗面粉,王依依又继续和面,这次加了点盐进去。

    和好面,王依依抽空检查父母兄长的作业,刚刚教的怎么念,他们都已经忘了,王依依又去找了三块木炭,让三个哥哥在地上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