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毫不在意,其实肉疼的很。

    再看看人家天幕里的那些大箱子,随便挑出来哪一口,都赶上他几辈子积攒的家底了。

    更离谱的是那些人只是大明的官员勋贵,说的难听一点,就是大明皇帝的工具而已。

    而朱高煦可是堂堂汉王殿下,永乐大帝朱棣的亲儿子,身份如此高贵,跟那些人比起来居然穷得像个臭要饭的。

    一想到这些,朱高煦就更生气了。

    他忍不住看向还在发呆的朱高炽、朱瞻基父子,阴阳怪气的说道:“你们爷俩刚刚说什么来着?说这些大臣们肯定不会贪赃枉法吗?”

    “现在你们睁开眼睛看看!这些就是你们平日里看中的人!”

    朱高炽红着脸,说不出一句话。

    朱瞻基更是憋得满脸铁青,像是吃了苍蝇一样。

    他们父子俩没想到打脸竟然来得这么快。

    之前还跟朱高煦辩论,支持天幕里的文官集团,觉得就算他们再怎么无法无天,也不过是朝堂上的争斗而已。

    但他们还是低估了这些大臣们的丑恶嘴脸。

    这些人并不只是单纯的想要将朱由检拉下皇位,他们还在疯狂的搜刮民脂民膏。

    对皇帝欺君罔上,甚至逼宫篡位。

    对老百姓刻薄寡恩,疯狂敛财。

    靠这样一群人治理大明,大明岂有不亡之理?

    不只是朱高炽、朱瞻基父子,就连在场的大臣们也全都抬不起头。

    他们虽然跟天幕里的文官集团毫无关系,但他们的身份是一样的,全部都是文官。

    而且说句不好听的,他们这些人的手里其实也不干净。

    ……

    崇祯位面。

    “怎么会这么多!?”

    崇祯皇帝被吓到了。

    他之前还在幻想着这些箱子里可能并不全部都是真金白银,或许还有一些其他的东西,这样就不能证明朝廷的大臣们全部都是贪赃枉法之辈。

    但现在,事实已经摆在眼前,崇祯皇帝不相信也得相信,不接受也得接受。

    他每日上朝所面对的那些文官们,一个个都是利欲熏心、贪婪无厌的无耻之徒!

    “社稷糜烂至此,大明何以自救啊?”

    崇祯皇帝哭了。

    他的内心深深的感到绝望,他也终于明白在亡国之君·崇祯皇帝的天幕中,皇帝吊死在煤山时候所留下的那句话。

    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

    此话所言非虚啊!

    有这么一帮大臣治理大明,不就是纯纯的亡国之臣吗?

    要不是看到天幕,崇祯皇帝或许此时还被那些人蒙在鼓里。

    他想起来之前中原四省大旱的时候,自己曾经号召朝廷官员们募资捐款,以解燃眉之急。

    可那些大臣们却一个个跟他哭穷,全都是两袖清风,家无余财,搞得崇祯皇帝自己都不好意思,只能顶着压力像其他没有受灾的省份强行摊派更多的赋税。

    他甚至还觉得自己很伟大,觉得是在为大明担负老百姓的骂名。

    现在一想起来,崇祯皇帝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十足的大傻*!

    像个蠢驴笨蛋一样,被那些人耍得团团转。

    “该死啊!全都该死!!!”

    崇祯皇帝眼睛通红,愤怒的咆哮。

    ……

    “皇爷,这些人竟然这么有钱?”小李定国年纪轻轻,还是头一次见到这种大场面,惊讶的目瞪口呆。

    他连死都不怕,但却被眼前的场景吓到了。

    这些金银财宝的背后,到底会有多少人的血汗,多少条无辜的生命?

    甚至连整个大明都会因这些钱财而覆灭!

    不过好在他们有一个英明的少年天子,将这群国家蛀虫全部翻了出来。

    “等等你不就知道了吗?”朱由检笑了笑。

    而那些拼命抨击的朝廷大臣们,在看到自己的家产全部都被翻出来之后,全都吓得面如土色,不再说话了。

    时间一点一滴的过去,从清晨的大朝会,一直到夜幕降临,再到太阳升起。

    整整一天一夜,洪承畴等人终于彻底查清了这些财产数额。

    “陛下,已经查清楚了。”洪承畴满脸沉重的来到朱由检面前。

    “承畴,振作起来,说吧,朕的这些肱骨之臣有多少家财?”朱由检安慰了洪承畴一句。

    他知道洪承畴是在担心大明,这些大臣们全都是道貌岸然的蛀虫,而他们只是朝廷大臣而已。

    那地方上呢?那些乡绅举子,巡抚总督,他们难道全是清清白白的吗?想想都知道不可能!京城里的这些大臣只不过是那些人的代表而已!

    国家糜烂至此,又该如何补救?

    “是,陛下。”洪承畴感动的看了朱由检一眼。

    在这种情况下,朱由检竟然还能细心的察觉到他的心情,甚至还鼓励他一句,这对于洪承畴来说,比什么赏赐都要让人感到珍贵。

    “陛下,微臣刚刚与杨大人、范大人等各位大人仔细清点了三遍,这些箱子里所有的金银珠宝、古玩首饰、地契银票,全部加在一起,大概有六千万两白银左右。”

    当洪承畴说出这句话之后,整个紫禁城一片哗然。

    而洪承畴话里的每一个字,也都通过天幕,清清楚楚的传播到大明各个时代每一个人的耳朵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