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9章
在与其他随行官员进行了短暂的会谈之后,张千智发现这个小小的临时团队里的成员都是各怀心思,有想借着这趟差事营建人脉的,有想为自己升迁捞取资本的。至于真正把注意力放在那位朝鲜世子身上的,可能就只有笔杆子洪敬文,因为他需要为官方的相关宣传工作收集整理素材,观察目标人物的言行本就是他此行任务的一部分。
张千智虽然也会暗中观察李溰的表现,不过他倒没有洪敬文这么强的目的性,纯粹只是职业习惯使然。虽然何夕说了要让他交一份关于李溰的报告,但这种半开玩笑的指令,张千智并不会当真,安全部本来就有专人负责这个项目的工作。当然如果真的在李溰身上发现了什么问题,他还是肯定会如实上报。
这些官场中的小伎俩,张千智虽然不屑为伍,但也说不上有多大的反感。他早在海汉成立驻广办的时候就已经追随何夕,算是无需经过残酷竞争就进入到权力高层的幸运儿之一,这些年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也见识过了形形色色想要往上爬的人。他明白功名利禄是很多人的人生目标,有机会都是想往高处走的,只要不伤天害理,损及国家利益,就没有必要去阻止这些人。
张千智记得何夕曾对他说过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若是让所有官员都断了追求个人利益的心思,那必然会让官方部门的运转效率变低,对国家而言其实是弊大于利。适当的个人欲望,会成为官员们做事的动力,只要他们的效忠对象仍然是执委会就行。
张千智远远看了一眼仍在甲板上看书的李溰,心说这位朝鲜世子大概也想不到,他临时起意的这次出行除了让一帮海汉官员忙前忙后之外,还能在这条船上看到一幕鲜活的人生百态。当然了,朝鲜世子并不会成为看中的一员,这些海汉内部的利益纠葛也肯定不会在他面前展示出来。
过往有外国政要在海南岛参观考察,一般三亚之外的第一站都会选择崖城,因为这地方距离三亚最近,而且是当年海汉从大明治下占领的第一个县城,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海汉官方也会乐于向参观者展示自己接管这里之后的建设成果,以及与大明统治时期社会状况的鲜明对比。
作为最早被海汉收入治下的统治区之一,崖城的种植园规模一直在岛上各市县中名列前茅,也是海汉官方向外展示先进农业经营模式的示范地区。只要到崖城参观过当地农场种植园,就可以对海汉的农业发展水平有一个大致的认识了。
不过李溰在征询了李希的意见之后,并没有把崖城列入到这次的行程当中,因为李希在此之前已经去参观过崖城,他认为当地的农业经营模式其实在三亚周边很多地方都能见到,没有必要专门为此花一两天时间在崖城逗留。李溰也觉得有理,他在访问高雄港的时候就已经参观过了当地的种植园,这边的经营模式与高雄也只是大同小异而已,当下也没有重复参观的必要。
海汉给李溰的承诺就是自主行程,所以即便取消了崖城这个惯例会去的参观点,倒也没有什么可说的,反正也没指望朝鲜人能够在这边投资,日后要是李溰又改变主意,随时也可以再安排,反正崖城地方很近,从三亚乘快船过去也只要半天多时间。
李溰自行选择的第一站是位于海南岛西南角的莺歌海盐场,之所以选这里作为环岛考察的目标之一,李溰是想到了国内正在大同江入海口附近建设的盐场,听说这个莺歌海是海汉治下生产规模最大的一处盐场,而且所产的盐会大量卖到广东和安南。他也想来亲眼看看这海盐的生产还能有什么特别花样,为何海汉产的盐能够卖到国外占领别国的市场。
还有一个原因是李希介绍的情况引起了他的兴趣,听说目前在莺歌海盐场当地方官的这位仁兄,在十年前还是大明水师的一名军官,后来弃军从商做起了私盐买卖,发达之后又弃商从政,重新回到了官场——当然不是大明,而是海汉的官场。这进进出出,显然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李溰很想当面认识一下这位传奇人物。
从三亚到莺歌海盐场,陆上的直线距离约莫有两百里,其间还要翻山过河,再怎么赶也得两天时间才能到。但走海路就要快得多,顺风顺水的情况下,只需一个白天的时间就能到了。
到了午饭时间,船长征求过李溰的意见之后,直接便在甲板上摆开场子,让几名厨子给众人现场烹制了一顿海鲜烧烤。李溰其实以前对海鲜并无特别的爱好,不过他之前在南下途中也尝过几次海汉风味的海鲜烧烤,也知道海汉烹饪方式的特别之处就是会用到许多种他不太认识的香料和调味料,而这种烹饪方式做出来的食物倒很是对他的胃口。
比较自在的进餐方式让众人相处的氛围也显得十分轻松,众人也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与李溰围坐一起,自然地讨论一些互相感兴趣的话题。这还是双方在码头上见面之后,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交流。
在这方面李溰的经验倒是挺丰富了,他南下途中与海汉上层人物打过不少交道,到了三亚之后又是海汉高官全程接待,自然知道该如何与海汉官员进行交流。反倒是这些被临时指派这个任务的官员们,过往并无太多与朝鲜官员打交道的经验,因此当下还会显得有些拘谨。
真正与外国人打交道比较多的大概就是田征了,作为一名外交官,他对朝鲜国的情况可能比在场的大多数人知道得更多一些,所以也有更多的话题可以与李溰探讨。
洪敬文参与的热情也很高,毕竟李溰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有可能会成为他撰写新闻稿的素材和灵感。不过洪敬文本身的见识有限,要强行找共同话题有点困难,多数时间只能附和田征与李溰的对话。
张千智夹了一盘菜,坐在外围安静地边吃边听其他人与李溰的交谈,不过他发现那位盖上尉盖良才也在做着与自己同样的事。两人眼神触碰,都是会心一笑,明白对方是在暗中用功。他对这位有心经营仕途的陆军上尉并无恶感,毕竟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想通过各种方式积累军功往上爬是很正常的追求。而且旁边明明摆放着几瓶好酒,盖良才却主动只拿了一杯冰镇椰汁,表现出了一名优秀军人应有的自制力,这个细节也是让张千智对其增加了不少好感。
李溰毕竟是个年轻人,一群人围着他聊一些他所感兴趣的话题,慢慢的还是打开了话匣子,向众人询问起了关于莺歌海盐场的情况。
“盐……遍地都是盐!”田征的回答言简意赅:“等到了那里的海湾,世子就会看到目力所及之处,全是白花花的盐田!”
“就跟白花花的银子一样!”洪敬文在旁边搭腔道:“莺歌海大概是我国最富有的一个县了,别的先不说,当地的消费水平跟三亚差不多,世子你能想象吗?”
李溰笑道:“产盐的地方富庶不是很正常吗?我之前在舟山岛逗留的时候,听说江浙一带最有钱的便是盐商了。对了,莺歌海盐场这位当家,听说也是做盐商起家的。”
洪敬文应道:“世子也听过罗升东的事迹啊?要说这位也算是运气拔尖的人物,当年带兵打榆林湾成了俘虏,后来不知怎地就变成了为执委会办事的私盐贩子,一来二去把银子赚够了不说,如今还混到了官身,着实是有些道行!”
在场要说对罗升东最为熟悉的人,其实是一直没出声的张千智。张家投靠海汉的时候,罗升东已经在为海汉办事了,所以张千智并没有亲历过罗升东战败被俘后来投降的那段时日,但罗升东后来成了帮海汉卖盐的二道贩子,利用水师的战船向各处贩售产自三亚的海盐,这期间的事,当时已经进入安全部工作的张千智倒是十分清楚。
罗升东当盐贩子的时候,基本上就已经铁了心跟着海汉干了,这才是他为何后来能够从商场再转回官场的根本原因。如果他当时怀有二心,或者是被安全部认为立场不可靠,那都绝无可能得到海汉任命的官职。
当然了,罗升东愿意向海汉效忠的理由其实很复杂,并不仅仅只是因为降了海汉回不了头,或是从海汉赏赐的贸易机会中赚够了钱。他想搏的不仅是自己的仕途,还有为家族后代拼一个好的出身。不过这些内幕知道的人不多,而张千智也不会为了在李溰面前卖弄身份就当着这么多人讲故事。
罗升东的经历在海汉的官员们看来其实没有太大的问题,因为海汉现任的官员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曾是大明的公门中人,后来才因为各种原因改投了海汉。而海汉对罗升东的信任和重用,其实也是让这些官员看到往上走的希望——只要效忠海汉,执委会自会不拘一格降人才。
不过这种阵营的转换对朝鲜人来说,就很有研究意义了,毕竟他们也是在最近这一两年才逐渐改变立场,从亲大明的附庸国变成了抱海汉大腿的小弟,一方面对大明的见死不救怀有许多不满,另一方面由于当藩属国当了太长时间,一时半会还直不起腰,依然担心自己的立场转变会被大明找机会收拾。当然最重要的是会担心自己实力不够不能得到海汉的认可,今后要是只能扮演个掏钱买保护的角色,那可不是朝鲜投靠海汉的初衷。
李溰最近两天一直在思考“共同利益”的事,不自觉地就会将罗升东的事迹也套到这个问题中:一名大明降将,到底他与海汉的共同利益是什么,才会让他获得了海汉的信任和重用?
李溰听了一阵,感觉这些海汉官员所能提供的信息也极为有限,并不足以解答自己的疑问,当下也就不再对此做更深的探讨了。
吃完午饭,李溰觉得有些乏了,便与众人打声招呼,回舱休息去了。主角一走,众人没了目标,也就各自散去,但最后盖良才和张千智却很默契地留在了甲板上。
“盖兄是有什么话要说?”张千智主动开口问道。
盖良才压低了声音道:“在下就是想问一问,张兄此行可有什么需要在下配合的地方?毕竟这次任务仓促,上头也没来得及详细发布命令,若是有什么秘密任务,在下自当指挥人马予以配合。”
张千智道:“并无盖兄所想的任务,我也纯粹只是跟着走一趟罢了,盖兄毋须多虑,这趟差事应该也不会有什么麻烦。”
“这样吗?那大概的确是在下想多了。”盖良才神色一松道:“在下还以为安全部另有部署,所以先前派了船在后面远远跟着。”
“什么?”张千智一听立刻反问道:“后面有船跟着我们?”
盖良才解释道:“今早从胜利港出来,有一艘福船在后面七八里远的地方跟着,不过驶过崖城附近之后好像就没看到了,或许只是巧合罢了。”
张千智摇摇头道:“安全部这边应该没有其他安排,而且有海军战船护航,又何须另行再找民船跟随。大概真是巧合了……”
张千智出发之后的注意力都在李溰这边,倒是真没注意到海上的情况,而且这趟出行有海军战船护航,他也完全没考虑过会有人胆大到敢在海上跟踪的这种情况。
因为崖城附近有大量的种植园,从三亚到崖城的航线也算是比较繁忙,这样想想或许真的只是遇到了一艘同方向的普通民船罢了,实在不值得大惊小怪。不过盖良才能如此谨慎,倒是再一次让张千智对其刮目相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