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3章舆论阵地
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通盛码头大火的各种小道消息在一天之内就已经传遍了杭州城,除了主管地方行政的杭州府衙之外,位于城内的浙江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大衙门也陆续收到了风声。不过这几个衙门或是出于谨慎,或是不屑为之,并未对外界的某些“谣言”作出及时的澄清。不管是官僚作风还是别的原因,这种比较迟钝的对应无疑对整个事件的发酵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火灾发生第二天,杭州府衙便收到了宁波府商人林德携本地受害商家递交的联名诉状。因为火灾直接受害者牵连极多,所以递交诉状的队伍声势极大,足足有近百人之多。而这支队伍又带动了更多的人参与围观,在府衙外形成了里三层外三层的围观人群。
林德露面的目的可不只是递交一纸象征意味浓厚的诉状,而是要尽可能在舆论阵地上把事情闹大。所以他并没有到衙门门口递上状纸了事,而是先对围观人群发表了一番颇具煽动性的演说。
“各位乡亲父老,在下宁波府人士林德,昨日城外通盛码头大火,遇害的二十余人中,绝大部分人都是替在下做事的船员。这些人过往并无恶迹,不该遭此恶报,杭州府衙与钱塘县衙虽都派人到场侦办案件,却故意无视火场内外众多实证,对案情避而不谈!在下损失银钱事小,但二十多条无辜人命事大!今日递上这状纸,一告谋财害命的行凶之人,二告办案不力的捕快,三告掩盖真相的衙门!就算在这里寻不到公理道义,在下也要以此手段将火灾真相告知天下人,不会让他们白白冤死!”
林德字字句句都指向衙门在隐瞒火灾实情,但又故意不对所谓的实情加以说明,是因为他知道相关的传闻已经按照预定的计划,在杭州城内外传播开来。他越是不说清楚,民众就越会以为那些传闻都是真的,而他现在刻意不提自己背靠的海汉阵营,也是为了先博取到更多的同情分。
林德这番表演显然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在场民众顿时议论纷纷,认为林德的遭遇真的是有不可说的势力进行打压的结果。如果真是有他所说的黑幕,那二十多名在大火中遇难的死者,大概也很难有沉冤得雪的机会了。
不过这样一来,林德明知会举告无果却依然要提交诉状,这种行为就明显有了悲壮的意味,说不定还会因此而被官府冠上一个“造谣生事”的罪名。而他已经说得很清楚,这么做并不是要挽回钱财方面的损失,而是要为死于非命的无辜者伸冤,这就很是令人敬佩了。
这种不合规矩的诉状,杭州府衙显然是不会受理的,所以衙役将诉状收进去没多久,又出来还给了林德,并要求他立刻离开,免得大量民众拥堵在门口阻碍衙门办公。
能被海汉有关部门选中来执行这个任务,林德的表演能力无疑是得到了足够的肯定和信赖,即便是面对衙役的喝斥,林德也依旧没有放弃继续做一个感染力十足的戏精。他一个跨步迈上几步台阶,站到那名本来居高临下的衙役身边,朝着围观民众大声疾呼道:“诸位都看到了,这就是官府对待受害者的态度!没人关心昨天被害死那些无辜者,他们只想掩盖事实真相!”
林德的控诉立刻得到了民众的回应,分散在围观群众中的数名同伙纷纷响应,也开始有意大声说出一些带有引导性的言论,煽动民众情绪。
在杭州府衙门口闹事,这种行为肯定已经超过了官府的容忍范围,而且眼看民众的情绪越来越激动,衙门里很快便采取了应对措施,出来数人将林德拖了进去,剩下的人则负责将围观民众驱散。一下子没了带头的人,看热闹的人很快也就散了,只是“府衙衙门将递诉状的苦主抓了起来”这个消息接着便在城内传开,让许多原本就怀疑失火案有官府参与其中的人更加肯定了自己的猜测。
府衙衙门当然也不会蠢到真的把苦主林德关押起来,只是要借此驱散围观群众,同时借机敲打一下不识抬举的林德而已。当然了,安排林德以苦主身份到衙门碰瓷,其实本来就是这一串苦肉计中的一个环节,而且衙门里有王元这个内应,即便林德被暂时扣押,也不会在牢中吃什么亏。
事实上林德在一个时辰之后就成功脱身,不管是知府还是下面的人,都不愿将这个烫手山芋留在衙门里。他们多少也知道现在外面的风向对官府很是不利,把苦主扣下来只会让外界传闻越发难听。现在除了对林德这边好言相劝,希望他不要继续煽风点火之外,暂时也拿不出什么更为有效的应对措施了。
林德早就得到指点,便也十分配合,反正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出了衙门之后接着散播阴谋论。而在火灾中同样损失不小的二十多户商家,几乎都是浙江商界有头有脸的人物,不少人都有或大或小的官方背景,当这些人对林德的说法深信不疑之后,他们在杭州所造成的舆论影响就远远大过了林德一个人的独角戏。
当晚这些商家甚至还联合在杭州城中设宴,一方面替林德洗去晦气,维持双方现有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也是再次给他制造一个发声的平台,让他能够有机会把更多的“内幕消息”公诸于众。对于这些受害者来说,他们还需要在浙江,在大明官府的眼皮子底下混饭吃,所以很多人出于顾忌不能站出来发声,正好需要林德这么一个“局外人”来为大家出头。另外只要维持好与海汉的贸易关系,今后要把这次的损失赚回来也不是什么太大的难事,现在做一点雪中送炭式的示好举动,以后跟海汉谈生意的时候或许就会获得更多的优惠了。
林德在宴席上唾沫横飞地控诉官府不作为的时候,侦办此案的韩正山正在非常苦恼地审视今天所找到的一些新的证据。负责清理火场的衙役在船上和仓库的残骸中分别找到了疑似凶器的武器——两把明军大量列装的制式腰刀。尽管这点证据并不足以证明有明军参与到这起杀人纵火案中,而且将凶器遗留在作案现场这样的手法颇有栽赃嫁祸的嫌疑,但这样明确的的证物又不可能视而不见,还必须要将其写入到办案的报告中去。
如果仅仅只是这样也就罢了,另一路顺着钱塘江往下游寻找线索的人马回报,在距离通盛码头十多里之外的下游,有人曾在案发后的清晨目击了一艘没有悬挂旗号的苍山船驶离河岸,而且目击者不止一人,均是早起劳作的当地农户。这无疑也是一条非常重要的线索,如果是巡查江面的明军水师所属,那必定是要在桅杆上升起旗号,而这种有意隐藏身份的行为,出现的时机未免太巧合了一点。
苍山船这种小型战船在钱塘江至杭州湾沿岸的各处卫所都有部署,如果真是军方有人参与作案,韩正山知道以自己的权限就很难再追查下去了,少不得要将案件移交给可以上查天下查地的锦衣卫衙门了。
韩正山连夜将办案进展向王元汇报,并请示是否要主动移交案件,王元却要求他先向沿江各驻军军营派出人手要求协查,弄清到底是哪个地方派出了这艘没有悬挂旗号的帆船。
这对于府衙下属的捕快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军方会在这种事情上配合调查的可能性非常低,哪怕是有杭州府发出的公文和手令也很困难。
韩正山只能大着胆子提出要求:“大人,可否请都司衙门发出协查通报,这样或许查办起来会容易不少。”
王元叹口气道:“这个道理本官何尝不知?只是此事明显已经牵涉到本地驻军,想让都司衙门协助,就必须得告知全部案情,那从他们那边走漏了消息又该怎么办?只怕你还没出杭州府,消息就已经传出去了。还是先自己试试看,实在不行再尝试别的办法吧!”
韩正山见上司坚持,也只有无奈照办了。想要以六扇门的名义去调查军队的巡逻出勤信息,从程序上来说的确是不合规矩,如果军方不合作,韩正山真是连个屁都放不出来。
接下来的发展果然如他所料,被派往各处卫所的捕快全都被拒之门外。特别是那些已经知晓通盛码头纵火案一事的卫所,更是不肯与杭州府衙合作调查此事,直言让登门的衙役拿浙江都司的公文出来才可接受调查。直到两天之后,在各处都碰了钉子的衙役陆续返回杭州,韩正山才不得不将信息再次反馈到王元那里。
对于这样的状况,王元当然是早有心理准备,他让韩正山去查卫所驻军,本来就没打算能从这个路子有所收获。毕竟出现在钱塘江上的神秘苍山船并不是隶属于这附近任何一处军营,而是海汉人从南边台州某地弄来的,演完戏之后就带着那些业已升天的水手们离开了杭州湾,就算把杭州附近翻个底朝天,也绝对找不到那条幽灵船了。
而这办案因此被耽搁了两天时间,不配合的是军队,追究责任可不在府衙这边。而就在这短短几天之中,通盛码头大火在杭州的传闻已经由“失火”变成“纵火”,原本二十余人的伤亡也在传闻中变成了官府为避免承担责任,有意缩小了伤亡人数,实际伤亡多达百余人。关于行凶者身份和目的的猜测倒是越发清晰起来,调查中发现的所有证据都在指向明军。
甚至有一些听起来已经十分可靠的传闻,称去年在杭州城无端失踪的浙江都司指挥佥事于平风的手下和家人,将这笔帐算在了海汉头上,经过长期策划之后,动用军队实施了这次的杀人纵火案。还有说动手的是其实是去年死于杭州湾海上的海宁卫指挥使马越,此人与海外倭寇勾结已久,去年那次只是被海汉揭穿恶行,身份败露之后诈死脱身,这次勾结了倭寇在杭州城外突袭海汉船队,以报丢官大仇。还有称同样是去年年中失踪的锦衣卫百户廖训才是此次纵火案的幕后黑手,为此还动用了锦衣卫南镇抚司数十名好手,目的就是为了打击海汉,阻止其借助贸易手段进入浙江。
这些传闻全都是有板有眼,乍听起来似乎也合情合理,与过去一年中浙江沿海所发生的数起事件暗暗相符,而传闻中的行凶者也的确与海汉有宿怨,有十足动机去做下这种丧心病狂的举动。
当然最关键的一点是,这些传闻的主角统统都已经消失在公众视野中很长时间,根本就不可能再站出来自证清白了。这一口口的黑锅扣到头上,他们连发声自辩的机会都不会有。
俗话说造谣动动嘴,辟谣跑断腿,短短几天内杭州城内外谣言四起,官府的公信力也随之急剧下滑。而且市面上开始有传闻称三司衙门将会对曾与海汉有经济往来的商家予以整治,导致商人们开始恐慌,一些原本还站在林德一边的合作者也迅速与他划清了界线。林德也是有些哭笑不得,传闻会发酵到这样的地步,应该也是舟山岛上策划此事的首长们所没有预料到的状况。不过既然已经到了这种程度,那么接下来的戏也该登场了。
在通盛码头一案发生后的第七日,林德再次高调前往杭州府衙举告。这次看热闹的人比前次又多了不少,但愿意站出来挺他的人却已经寥寥无几了。而他所递交的诉状再一次毫不意外地被退了回来,衙门的答复是“此案已移交提刑按察司侦办”,显然是开始玩起踢皮球的游戏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