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穿越小说 > 1627崛起南海 > 207.第207章 沿途考察
    第207章沿途考察

    所谓的“大三亚”发展战略,就是重点建设崖州以东,陵水以南,位于海南岛西南角的这一大片区域。执委会准备花费五年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将这一片区域打造成海汉政权在南海地区最为牢固的一片根据地。

    这个发展战略在前期主要是以胜利港为中心,逐步向周边地区进行辐射开发。为了集中利用好有限的人力资源和武装力量,执委会认为现阶段开发区域不宜距离胜利港太远——当然黑土港这样的资源型拓殖区算是一个特例,穿越集团必须要有那里的煤焦碳资源来保证本地的钢铁生产规模。

    但除了能源工业之外,其他的产业的布局都只能按照这个战略逐步向外扩张,莺歌海盐场的开发前景虽然十分诱人,但对于现在的穿越集团来说却有两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存在。一是当地地形平坦,几乎不具备任何的险要地势可供防御,距离胜利港的航程超过五十海里,以现有福船或者广船的速度,顺风顺水也得要整整一个白天的时间,一旦出事根本来不及救援,从军事角度来看,开发的风险较大;二则莺歌海地区可供盐场开发的面积虽然大,但也得有足够的人手投入才行,而目前外来移民输入的速度恐怕还不足以进行大的开发工程。

    两地如果不比理论产量,单比开发建设的难易度和所需承担的军事风险,那么铁炉港的得分无疑将大大超过莺歌海。这里唯一的弱项,大概就是因为奇特地形而形成的北部防御漏洞了。不过这在执委会看来也无伤大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总比莺歌海的地理环境要好得多。而军警部的考察目的就是要根据这里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一套切实有效的防御体系。

    岸防炮体系在短期内肯定是行不通了,事实上很多人也觉得执委会有些大题小作——一个盐场真的需要修建炮台来进行保护?真要这样干,那以后海南岛不是得修成环岛炮台才行了?

    军警部倒对修炮台没有什么执念,反正这里也不是胜利港,就算真的打起来也无非损失一些盐而已。既然无法依靠炮火正面对抗可能出现的来犯之敌,那至少得退而求其次,制定一套逃生的方案。这也是执委会的最低限度要求,至少要保证在这里劳作的归化民能够得到人身安全的保障。

    根据这里的实际情况,把要求调低一档之后,萧良和虞尧的任务就变得轻松多了。铁炉港的港湾深入内陆达数公里,前期完全可以只在内陆地区建设盐场,而在沿海的山岭上设置观察哨所,就如同军警部在榆林角所做的那样,在出现外部威胁时只要提前预警,那么盐场工作人员至少有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可以用来从容撤离,安全方面肯定无虞。盐场的劳工们可以沿着亚龙岭与白石岭之间的山谷一路西撤,半天时间就可以回到田独附近,这条山谷通道虽然目前不能用来运输大宗物资,但作为逃生通道却毫无问题。

    而对于这条山谷通道的存在,农业部给出了一个十分理想的解决方法,那就是对山谷进行农业开发,在山坡上种植油类、麻类、香料等经济作物,同时设法慢慢说服那些习惯在山岭中居住的黎苗山民逐步从内陆迁出,将其安置到这个山沟里。几年之后,这里自然就会形成工业区——农场——盐场这样一条经济走廊。

    虽然也有人对于结有世仇的黎苗两族能否在相邻很近的地方安居抱有疑虑,但执委会对此却表现出了乐观的态度。两族过去打来打去,除了初期有大明官方的意图之外,到后来更多的其实是为了在山林荒野中争取到更多的生存资源,哪怕只是瘠薄的山坡耕地,小小的一处山泉,也会成为他们大打出手的原因。

    而现在穿越集团可以向他们提供充足的粮食、生铁、食盐和其他生活物资,并且只要他们愿意走出大山,就可以过上跟汉人一样的生活,这对于很多黎苗两族的青年来说都是难以抵挡的诱惑——目前民团中比例高达四成的黎苗民兵就可以证明这一点。虽然两族之间还是不时会有摩擦纠纷发生,但有了穿越集团这个强有力的仲裁者之后,已经没有再出现过去那种动不动就整村整寨的人参与械斗的局面。

    “海训02”船上的船员们测量了进入铁炉港这整条s型航道沿途的水深,并且按照化工部的要求,对水样也做了相应的含盐度测试。根据测试的结果来看,这里的海水含盐度比盐场公社、莺歌海都稍低,但满足盐场的生产需求却已经绰绰有余了,而且遍布港湾的大片滩涂区要改造成晒盐池也会比较容易,甚至都不需要盐场公社那么多的提灌装置来将海水引入内陆盐田,这里每天涨潮的时候就可以靠着大自然的力量完成这个任务,开发之后的生产效率可能会比现有的盐场公社更高。

    在滩涂区之外,铁炉港附近还有大面积的平坦地区可用作农业开发。虽然这里的土地的盐碱度较高,并不适合普通农作物的种植,不过农业部早在穿越之前就已经开始有针对性的制定了海南农业发展的各种方案,对于海边的盐碱地该如何开发,相关单位也早就有了准备。比如海水灌溉农业的首选作物海蓬子,种子因为含油量高,可以用来榨取植物油,其幼苗和嫩尖也是营养价值极高的海水蔬菜,也就是俗称的海笋。除此之外,还有适合重盐碱地种植的药用植物黑枸杞,以及海茴香、海甘蓝等蔬菜。铁炉港除了建设盐场之外,同样也可以进行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将这里建设成为油料作物和蔬菜的生产基地之一。

    另外值得一提是,来自建设部的专业意见对于执委会的选择倾向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铁炉港本地有采石场和丰富的林木资源可供开发,这就大大降低了未来的开发难度。盐场公社附近缺乏石材,能开采的石头几乎全被先民们用来制成了石头晒盐槽,以至于后来需要修筑砖石房屋的时候,不得不将这些建材从胜利港装船运过去,好在路途不远,倒也不算特别费事。而另一处选址地莺歌海附近即使平方公里内连座山都没有,别说采石,连木头恐怕都得从胜利港运过去,前期开发难度之大可见一斑。

    在得到来自军警、海运、建设、农业等多个部门的意见之后,执委会更加倾向于选择铁炉港作为下一个盐场的开发地点,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当然,要对这里进行开发建设也并不是执委会丢一句话出来就能马上开始,这次的考察结束之后,相关的结论会送到执委会以供执委们作出决定,确定地点之后,还会派出至少一到两批考察队,对实地进行勘测规划,计算需要的物资和人手,制定更详尽的开发计划。真正开始动手开发这里,估计最快也得在半个月之后了。

    等勘察完铁炉港出来,已经到了下午。帆船驶出狭窄的航道之后,从蜈支洲岛东侧驶过,划了一道弧线径直驶向了外海。考察队在去广州的途中会采取直航广州的航线,计算出最短的航程和航行时间,而回程时则会采取相对比较保守的航线,沿着海南岛东岸南下,顺便也考察沿岸地区的民情海况。

    尽管“海训02”上有一大帮老船员,但船本身的速度极为有限,加之以前也没有跑过这条航线,到了第四天头上,前方才终于看到了珠江口外的万山群岛。好在一路上天气状况还算不错,并没有遇到大的风浪,也让那些第一次乘船出到远海区域的归化民好过了许多,船上也没有出现黑土港拓殖船队中那种严重晕船到几乎休克的重症病人。

    而于小宝和张千智两个半大少年更是精力旺盛,几乎全程都在甲板上度过。张千智家里往上数八辈都是船匠,他自己也是从小在船厂里长大,对于船只十分的熟悉,这一路过来,于小宝倒是从他那里学到了不少造船驾船的知识。

    “海训02船”并没有急于往北驶入珠江,而是调整方向往东北驶去。在去广州之前,他们还有一项考察任务,就是探查香港水域及诸岛的情况。

    香港这个地方从唐朝开始就已经被纳入了官府管辖,隶属于东莞县,到明朝万历元年的时候,官府因为这里距离东莞县治太远,管理不便,便从东莞县划出了地皮、人口,成立了新安县。从这个时候开始到19世纪被英国人强租为止,香港地区都是在新安县的管辖之下。

    而香港这个地名其实在穿越众来到这个时空之前就已经有了,万历年间郭棐所著的《粤大记》艺术中,就已经提到了“香港岛”这个名词,同时书中所记载的“广东沿海图”里,标注了香港、赤柱、尖沙咀等地名。

    在目前这个年代,香港地区的经济主要是靠着种香、煮盐、捕鱼、耕种等农产业维持,其中以种香业最为发达。香港地区盛产的香木在福广与江浙都是销路极好的商品,明代的《新安县志》对香港地区出产香木的状况有过记载,后世的沙田、大屿山等地都盛产香木制品,这些商品先运至尖沙咀,然后用当地特有俗称“大眼鸡”的艚船运到广州发卖。香港这个名称的由来,其中有一种说法就是因为这里香木买卖在历史上十分红火。

    香港的盐场目前还采用老式的煮盐法来生产,产出量十分有限。但广东盐课提举司还是在这里设立了管理机构——一个小小的巡检司,用以查禁私盐买卖。而对于穿越集团来说,这里的盐产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一年的产量都顶不过盐场公社半个月的多。

    除了巡检司之外,香港这里还驻有水师,在佛门堂、龙船湾、洛格、大澳、浪淘湾、浪白等地都有少量驻军。当然,这个少量只是针对明朝庞大的军队编制而言,根据史料记载,在16世纪末的时候,香港驻守的明军及军中杂役人数超过了两千人,大小战船数十艘,比起崖州水寨加上卫所驻军还强出不少。而且这里的驻军可不是摆着看的,从明正德年间开始,这里的驻军便与西方殖民者有过多次交手,而且鲜有败绩。离穿越众来到这个时空最近的一次东西交锋,应该当属1622年荷兰军舰闯入佛堂门,但在当时新安县军民的严防死守之下,荷兰人最终没有选择进攻,而是默默地离去。

    “海训02”船对于香港的考察任务之一,就是查明这里的水军驻地状况。当然了,这种事情肯定不能光明正大的进行,孙长弥让人用渔网、帆布遮住了船舷上涂装的船名舷号,然后军警部使用高倍率的军事望远镜从数里之外的地方对目标地区进行侦查。这种侦查的效果自然十分有限,但出于安全考虑,孙长弥也不敢让船过于靠近明军的水寨驻地,以免引起注意节外生枝。“海训02”船上虽然有十几杆枪,但在海战中的作用极其有限,而且船速本身也不够快,真要被人发现了连跑路都不太容易。

    “海训02”船花了一天的时间在大屿山与香港岛之间的水域四处巡游,顺便也看了一下尖沙咀、避风塘一带的商港。此时的维多利亚港自然无法与后世的繁荣相比,但海面上已经随处可见帆影往来,港口码头也有不少来自福广两地的商船停靠。孙长弥考虑到自己船上这些人的穿着打扮太过显眼,就没有选择在这里靠岸停船,而是完成侦查任务之后便驶出了这片海域,从马湾与大屿山之间的水道穿过,然后转向西北,重新驶入了珠江口。

    在香港考察这一天多的时间里,船上的穿越众大部分都一直出于神经紧张状态,直到回到珠江口才慢慢平复了情绪。他们不但要提防被当地驻扎的明军发现自己的目的,而且还得预防香港水域附近时常都会出现的海盗——按照李奈的说法,在香港以西的大亚湾水域,就有好几股大大小小的海盗,不时会抓着水师巡防的漏洞,在附近水域对商船民船发起袭击。

    不过归化民显然不知道首长们的脑子里装着那么多的烦恼,他们单纯的认为这只是一趟正常的旅途而已,有无所不能的首长们在这条船上,天下哪里去不得?

    当晚船只便停泊在珠江口的一个小渔村外,并通过电台与驻广办取得联系,约好了第二天的会面时间。尽管大家都想早一点踏上陆地好好休整,但这地方距离广州城还有几十公里远的水路,又是逆流而上,显然不可能摸黑前进了。

    第二天天色刚蒙蒙亮,心急火燎的穿越众便把船舱里的船员们赶起来上了甲板,迅速升帆起锚出发,连早饭都是出发后才吃的。但就算他们急也没用,这逆流而上的航速比在海面上乘风破浪慢了一倍不止,直到天色都已经擦黑了,站在船头的瞭望员才报告说已经从望远镜里看到了广州城的城墙。

    施耐德和何夕是下午各自办完事情之后便到了离驻广办仅有数百米的码头上等候,左等右等等得两人都已经饥肠辘辘,怀疑船是不是在途中出了什么意外状况的时候,终于是看到桅杆顶上系着显眼红布的“海训02”船出现在了河道中。

    “赶紧的,标语打起来!”何夕对跟来的几个仆役少年吩咐道。

    仆役们赶紧把竹竿竖起来展开了横幅,二尺宽白布上几个大黑字十分显眼——广州欢迎你!这倒不是何夕要哗众取宠,而是他们怕船到得太晚看不清岸边的情况驶过了地方,特地做了个显眼的标识,当然也是顺便彰显一下驻广办的存在感。不过这玩意儿也只在天亮时才有用,如果天色再继续黑下去,何夕就得命人把火把打起来了。好在这时候天色也晚了,码头上已经没多少人,他们打出这条横幅来倒也没有引起不明真相的群众围观。

    好不容易等到靠岸停船,从跳板上率先走下来的便是他们的老相识孙长弥和摩根医生,施耐德和何夕迎上前去,四双大手紧紧地握到了一起:“辛苦辛苦,一路上辛苦了!”“彼此彼此!你们也不容易啊!”

    跟在后面下船的萧良若有所思道:“这怎么看着……有点红军在陕北胜利会师的架势?”

    “万里长征我们才走出第一步,这才哪儿跟哪儿!”虞尧笑着回应道:“走吧,赶紧下船,我可是一秒钟都不想再待在船上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