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穿越小说 > 晋末长剑 > 第一百六十九章 败势难止
    五月初的三垂冈,柳色青青。

    瓢泼大雨之中,各路豪族、部落酋帅们纷至沓来。

    雨再大,路再难行,这一次也要过来。不然的话,迎接他们的就是箭雨了。

    一行人中,最耀眼的就是郭荣了。

    他的功劳可大可小,完全看你如何解读了。

    往小了解读,不过就策反了一个县罢了。

    往大了解读,这可是全局胜利的突破点啊。

    若真让王修去了上艾县,当地豪族出于惯性服从或其他什么原因,多半会征集丁壮东行,吕涯那一路就不一定过得来,更别说后面夹攻井陉关之事了。

    井陉关克不了,匈奴士气未必受影响,丹朱岭不一定能那么快攻克。

    如果这么算的话,郭荣的功劳是真的不小。

    “君在乐平立功,可任乐平太守。”草亭之内,邵勋手执马鞭,看着外界阴沉的天色,说道。

    “谢梁公隆恩。”郭荣大喜,跪拜于地。

    邵勋低头看了他一眼,道:“起来吧。官印稍后便会发给,尽快赶回乐平,也不要你们打仗,征发人手帮忙转运资粮便是了。”

    “遵命。”郭荣起身应道。

    九万兵马入并州,最棘手的问题就是粮草、军资供给。

    并州连年灾害,战事不断,早就穷得叮当响了。去年一年算是风调雨顺,稍稍积攒了些粮草,但今年一打仗,又消耗得差不多了。指望在并州就地筹集粮草,可谓缘木求鱼。

    就目前而言,自滏口陉入并州的部队,其粮草三分之二自枋头船运,再转陆路,另外三分之一由河北征调。

    井陉关那一路的粮草更是全部来自冀州。

    丹朱岭侯飞虎部的转运也相当困难,大体是船运至河内,再转陆路,距离漫长,消耗极大。

    粮食还只是一方面消耗,发役则是另一项巨大的负担,毕竟有了粮食还得靠人来运啊。

    邵勋之意,便是让郭荣回去发役,帮忙转运粮草、器械,减轻河北百姓的负担。

    转运之余,可能还需要他们分出一部分人手,帮着放牧。

    随着大军迅速推进,已经开始有大量牲畜进入并州了。

    这些牲畜在长途“行军”之后,必然会掉膘,需要郭荣在乐平寻找草木茂盛的丘陵河谷,用作放牧之地。

    事情还是很多的。

    “张——”邵勋看着紧跟在郭荣身侧的一名乌桓酋帅,一时记不起那个复杂的胡名。

    “卑贱之名,岂敢污贵人之耳,还请明公赐下美名。”酋帅跪伏于地,说道。

    邵勋沉吟了下,道:“听闻令妹张氏乃桃豹之妻。桃安世忠勇有加,你亦不能落于其后,可名‘张忠志’,起来吧。”

    “谢明公赐名。”张忠志立刻起身谢道。

    草亭内还有几名士人,邵勋一一抚慰。

    草亭边缘,还站着一些身份地位较低之辈,半个身子在亭内,半个身子在外面淋雨,却不敢稍动。

    邵勋倒背着手,一一看向这些人。

    每个被他注意到的,皆拜伏于地,不敢有丝毫桀骜之举。

    甚至于,十余名部落酋帅直接跪在亭外的泥水中,一动不动。

    “今日来此的,皆已录名。”邵勋站到草亭边缘,看着越来越密的乌云,说道:“回去各安生业,莫要胡思乱想。朝廷征兵发役之时,当顺从有司之命。若有推拒者,便是上天入地,也要追索而回,明正典刑。”

    “遵命。”郭荣带头,众人齐声答道。

    雨越来越大,场中一时间沉静了下来。

    邵勋看着茫茫雨幕,沉吟不语。

    降人们或站或跪,不敢稍动。

    草亭外的驿道上,一列列军士冒雨行军,向北而去。

    并州迎来了新的征服者。

    九万儿郎是他挥斥方遒的底气,他无需说什么重话,只一个眼神,就能让平日里烧杀抢掠惯了的胡汉豪强们战战兢兢,甚至跪在雨中等待问话。

    他也无需反复强调,每一句话都会被人仔细记在心中,不敢阳奉阴违。

    这就是最让男人迷醉的权力。

    “走了。”邵勋让杨勤拿来蓑衣,又道:“直去祁县。”

    ******

    温峤没去三垂冈,因为他觉得有一件大事要做。

    四月底,他集结了三县兵马四千人,南下介休,与占据县城的太原郭氏千余人合兵,抵挡住了匈奴人发起的一场凶猛的攻势。

    匈奴集结了上万步骑,偷城无果之后,便四处劫掠,同时派出步兵攻城,最后撂下了千余具尸体,攻势无疾而终。

    今天已是五月初七,野外的匈奴人少了很多。

    兴许是粮草不济,又或许是连日阴雨,骑兵跑不起来了,总之除留下少数人马监视介休外,大部散去,不知所踪。

    介休是西河属县。

    战国时乃魏赵边界,故名“界休”。

    至本朝,因界休有介子推隐居之所,故更名为“介休”,乃太原郭氏最早的发祥地。

    “有樵夫来报,匈奴贼子在南边冷泉水一带修筑城塞。”介休郭氏的郭悟遥指南方,说道。

    冷泉水位于介休县西南二十里处,因泉水清冷而得名。

    而在介休西南十里外,平坦开阔的地形就慢慢收束成一个小口,变得崎岖狭窄,驿道出其中,左山右水,较为艰险。

    这个口被称为“冠爵津北口”——冠爵津就是南北朝时大名鼎鼎的雀鼠谷。

    冷泉水位于北口内十里,地势较为险要,故修筑城塞,以为固守计。

    从北口往西南方向行,总计约一百一十里,可抵平阳永安县界(今霍州),这就是雀鼠谷山路了,整体“两山夹峙”、“汾水中流”、“上戴山阜”、“下临绝涧”。

    简单来说,自北往南穿越雀鼠谷的话,驿道左边是高山,右边是深邃的汾水河谷,河对岸又是高山。一百一十里长的路段中,有数十里尤为险要,本来没有路,乃开山凿石硬生生搞出了一条阁道——阁道高于水面五六尺到一丈不等,如同秦岭巴山一样,是北方极其罕见的木质栈道。

    匈奴人在冷泉水修城塞,目的不言自明——南北朝及隋唐,这里就置冷泉关、驿,派兵戍守,晋时没有激烈的战争催化,还没修建关城。

    “太真,要不要去打一下?若让匈奴人在冷泉水修起土城,可就难办了。”郭悟说道。

    “你啊,功利心太重了。”温峤看了他一眼,笑道:“我素来好赌,但在这件事上,不敢赌。京陵、中都、邬、介休四县在手,功劳已是不小,你还想赌?”

    郭悟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道:“那就算了。”

    “攻平阳,这条路太难走了。”温峤看着雨雾迷蒙的南方,摇了摇头,道:“不如迂回绕道,先取西河,再以泰山压顶之势南下。”

    “西河山势连绵(吕梁山),人烟稀少,恐难补给。”郭悟叹道:“昔年拓跋普根自西河而下,为刘聪阻于山间,粮尽退兵,损失惨重。梁公若自此迂回,恐招致大败。”

    “此事就不用你我操心了,梁公用兵稳得很。”温峤说道:“来太原大半年了,有此功绩,够了。太原诸土族之中,郭氏之功当居首位,梁公必有嘉赏,勿忧。”

    郭悟听了喜上眉梢,旋又说道:“太原那边,刘雅生可能要跑了。不过这大雨连绵的天气,想跑却也没那么容易。可不跑又没办法,无粮无械,能坚持几日?”

    “他早就想跑了。”温峤笑道:“遣一万兵南下增援刘曜,几乎全丢了。手头能有四五千人就不错了。在此之前,他已将老弱妇孺撤回平阳,显无坚守之意。也就这几天吧,看刘灵能不能抓住了。”

    晋阳或者说整个太原最大的问题还是粮草。

    刘琨、匈奴拉锯十几年的地方,能有几多资粮?刘雅生初来之时,直接带了上万落诸部牧人,随便放牧,可见地广人稀到了何种程度。

    仅有的粮食种植都在太原豪族手里,他们的态度如何不言而喻。

    当然,刘雅生也曾招募了三千户百姓——拓跋代国流民——耕作,但为时尚短,不能提供足够的粮草。

    打了几年了,匈奴就是缺粮,从未得到过改善,或者说梁公不给他们改善的机会。

    “这几日你巡视下诸县,准备好粮草。”温峤看向郭悟,说道:“这雨如果继续下下去,军粮转输将极为困难,梁公肯定会想办法在并州筹集,哪怕只能筹得一万斛,也能减少河南五万斛的开支。”

    太原无粮,全靠河南、河北转输,每运过来一斛粮,路上要消耗四五斛——连日阴雨之后,可能还不止,可见就地筹粮有多么关键。

    “真没粮了。”郭悟苦笑道。

    “尽力筹措。”温峤拉起郭悟的手,笑道:“昨日你还请我喝酒呢,岂能无粮?”

    就在温峤积极部署防务、筹措粮草的时候,五月初十,好似做了一趟折返跑,李重又回到了晋阳城下。

    刚到此处,便得到消息:刘雅生得知上党之败,遂趁夜出逃,往西边山中奔去。

    刘灵遣一部人马占据城池,自领步骑七千余人西进,衔尾追击。

    匈奴人的败势,好像仍然难以止住。

    李重在晋阳等了三四天的粮草,五月十五日,率部北上阳曲,直奔石勒而去。

    (今天尽量三更,有票就投,谢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