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下李涞这个刺头之后,其他几镇总兵在后面的汇报中便显得老实了不少。
他们虽然是武将不懂政治,但还是能看出陆远的手段有多巧妙。
陆远很大方,而且这种大方是对所有人的,赏银、赏肉、赏棉衣,大头兵有奶就是娘,现在军饷翻了一倍还足额发放,立了军功,甭管李涞是不是虚报的军功,陆远现在认,就当是真的。
大笔的赏赐发下去,只是将李涞这个主将调离,那些大头兵会关心李涞去了南京之后的死活吗。
用屁股想都知道不可能。
不过这也让众人心中感到紧张,生怕陆远用同样的手段将他们的兵权也如此剥夺。
他们的担心显然是多余了,陆远并没有想要抢夺兵权的打算,在压下李涞这个刺头后,陆远开口询问道。
“三年前九边重镇归哪里管?”
李贺第一个答话道:“回太师,归戎政府和兵部共管。”
“哦,现在呢?”
“现在当然是归大都督府,归太师您管。”李贺脸上带着些许谄媚。
“既然是归大都督府管,可大都督府如今都成立三年多了,怎么九边的军制除了辽东以外还是旧制?”
陆远扫视一圈众人:“难道是这三年多的时间,大都督府都没有给各位发过明文吗?”
几人垂首不敢应声,只有姜应熊在迟疑后开了口。
“太师,新军制是各省恢复都司,而九边的情况与内陆省司有所不同,是不是应该慎重处置。”
陆远嗯出一声:“姜将军说的有道理,情况不同确实不能强行步调一致,毕竟现在北方防务情况严峻,蒙古各部、叶尔羌、女真都有威胁,本辅的想法是可以效仿洪武、永乐二朝,重建一個漠南都司出来,统管九边防务。”
众人无不一怔。
漠南?
漠南早都没了。
可很快姜应熊就反应过来:“太师是打算兴兵北伐?”
“暂时没打算,不过后面肯定是要动兵的。”陆远自然不会和这几位保密,直言道:“这次动兵,旨在一举荡平北方边患问题,本辅也可以和各位将军透个底,大都督府参谋部已经开始启动北伐计划,时间预计在五年后,相关的准备工作已经开始立项展开。
这次出兵,规模将会是我大明朝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
一句规模最大让众人齐齐屏住呼吸,姜应熊更是失声道:“将会超过成祖北伐的五十万?”
“八十万!”
陆远报出的数字让九人甚至有些缺氧。
“其中骑兵就有三十万。”
一句话,姜应熊更是不由自主站了起来。
朝廷什么时候有这种实力了?
这一刻,姜应熊甚至怀疑陆远是在诓骗他。
“看来几位将军不信本辅的话啊。”陆远呵呵一笑看向俞大猷:“那就麻烦咱们的作训部长给各位介绍一下这个宏伟的北伐计划吧。”
俞大猷于是接话开口。
“这几年,朝廷的财政虽然仍是吃紧,去年更是发行了国债来填补赤字,不过每年数千万两高额军费的支出已经让朝廷招募并练出一支百万大军,不打仗,年年花如此多银子养那么多兵做什么?
另外,朝廷这几年已经开始种植大量苜蓿,预计五年内可以通过国内的八个马场繁育出最少二十万匹马,另外通过阿拉伯购买不少于二十万匹马,加上北方九边、辽东、原京营的自有战马,总数将超过六十万匹,按照一骑双马的标准,拉出一支三十万的骑军是可行的。
这八十万军队总数,不算辽东,九边现在的军队总数是十七万,算上辽东就有二十五万,其中辽东留下三万人防备各部女真,余下二十二万甘肃留五万防备叶尔羌,还有十七万,河北、山东、陕西、山西四省都司五年内最少要练出十五万军,如此就有三十二万,剩下的四十八万军队,由河南、湖广、安徽、江苏、江西、浙江、南京、上海、北京等三直六省调动。”
见众人听的目瞪口呆,俞大猷不由露出笑容。
记得他当初和戚继光制定这份作战计划的时候,也是一样的惊愕。
这绝对是有史以来中原王朝最大规模的一次对外作战计划。
为了这份作战计划,中央朝廷已经在前面五年加上后面五年总计十年,花出不下三亿两的军费!
这一仗绝不能输,也输不起。
“扫平漠南漠北,关系到国家未来二十年的战略计划,没有了蒙古各部落在北方的边患威胁,朝廷将着手处理各部女真事宜,同时还要加深稳定朝廷同朝鲜之间的宗藩关系,以朝鲜的中转,趁着日本处于内战中,直接将其灭亡。”
陆远此刻接过话来,向在座众人说明自己之所以如此大动干戈进行北伐的原因。
“一个稳定的、安全的国家边防才能让中央集中力量实现国家战略,所以诸位,建功立业、名垂青史就在眼前不远,希望诸位回去之后,加强练兵、努力备战,不要担心再出现什么欠饷、欠粮的事,朝廷将全力以赴为各位解决后勤困扰。
漠南都司也会在一年内开衙,暂定就先放在北京,等到朝廷打出长城,收复东胜卫城之后再迁回东胜,至于这漠南都司的第一任都指挥使。”
说到这里,陆远话头一止,果不其然,众人都面露期待之色,除了李涞。
他现在的脸色更难看了。
和他肯定是没有关系。
“朝廷还没有属意的人选,本辅的想法是,就从在座的各位中选定一个,各位常年在北地,对北方的军情最了解,所以,还是各位自行推戴吧。”
陆远并没有选择空降一个来夺权,而是将这个人选留给了九人,不对,是八人。
几人彼此对望,都看出了各自眼神中的竞争之意。
谁都知道,做了这个漠南都司的指挥使,将来北伐的时候就算当不成主将,起码也是个副将。
领兵八十万北伐的副将,别说三百年、五百年,只要国家民族的文明没有断,那就永远刻在史书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