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弘毅记得,77年高考,每个考生可以填五所重点大学的志愿,还能填五所普通大学,接下来还可以填几所大专中专院校。

    给出的选择还是很多的。

    基本上可以确保每一个达到分数线的考生,都能有学可上。

    “第一志愿,肯定是优先填报自己最想上的那所大学。同学们不妨把目标稍微定高一点,要相信自己的实力。”

    刘弘毅给大伙儿打气。

    “第二志愿,要选一个自己很喜欢,同时其他条件也适配的学校。”

    “刘老师,什么叫其他条件也适配?”

    “这个就见仁见智了,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尽相同。要是我的话,我就会选择一个离家里比较近的学校。这样可以经常回家看看。同学们,自然规律不可逆,随着我们的成长,父母长辈们会越来越老,多陪伴吧。”

    这番话一说出来,不少知青都脸色微动。

    个别感情丰富的女知青,甚至眼圈瞬间就红了。

    “要是家庭条件比较困难一点的同学,可以考虑报考军校和师范类学校。”

    实际上,在接下来的几年,大学生,大专生乃至中专生,都是有生活补助发的。这是国家考虑到实际情况,为了确保每一个人才都能顺利完成高等教育制定的政策。

    这个生活补助,能够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有一些特别节俭的,甚至还能有一点结余。

    但是军校和师范类学校的补助会更高一点,军校还有服装发,也能节省一笔不小的开支。

    不少人都非常意动。

    这个时代,有几个人家里是十分殷实的?

    刘弘毅家里,父母都是干部,就他一个小孩,以前他没有工作的时候,也不是非常的宽裕,毕竟老家还有些亲戚需要照顾。肖亚文的父母,也就是刘弘毅的外公外婆,都在农村,每个月都要寄钱回去的。

    当然,刘弘毅参加工作之后,他们的条件,就要好过楚州地区的绝大部分人了。

    聊了一些填报志愿需要注意的事项之后,刘弘毅宣布下课,休息二十分钟。

    他考虑,可能还需要再编一个小册子,就把这些注意事项写上去,发给全地区的考生,让每个人都做到心中有数。

    时间在紧张的备考中缓缓流逝,很快就到了十二月中旬。

    高考临近。

    最后一个星期,刘弘毅没有继续讲课,而是给自己留了几天的时间。名义上是需要自己复习一下功课,实际上是给艾小雨一个人开小灶。

    刘楚安的儿子要和艾高峰的女儿在一起温习功课,任谁都无话可说。

    这种事吧,只要双方父母同意,其他人是不能置喙的。

    艾小雨确定报考文科。

    理化不用补习。

    刘弘毅把主要精力放在补习数学和政治上。

    语文,历史地理是不需要补的,艾小雨的底子很好。而且这些知识也很难靠临时突击来考高分,主要还是看平时的基础打得好不好。

    数学这一块,没啥好说的,直接开大!

    先把那道12分的大题目补上。

    然后再进行针对性的补习。

    直接上题型。

    刘弘毅记忆中凡是有那么一点印象的,都给讲一遍。

    艾小雨本来就是尖子生,虽然选了文科,只是她文科成绩更好一些,并不意味着数学很差。所以刘弘毅的补习并不费力。

    然后就是作文题。

    直接点题还是不行的,会被当成神棍拉去解剖。

    不过刘弘毅找到了类似的范文。

    那就是静江第二大城市祖陵市的高考优秀作文《当我走进考场的时候》。

    是的,在此之前,祖陵市就已经提前进行了高考。

    因为祖陵是静江省确定的高考试点城市,比全省统考要早一些。

    这篇《当我走进考场的时候》就是一篇高分作文,刘弘毅看了之后,发现和《心中有话向党说》有异曲同工之妙,直接就拿给艾小雨当范文了。

    至于他自己,也早已写好了作文。

    并不是他记忆中的那一篇,而是重新写的,花了一整天的时间来写。

    他决定要写一篇有些分量的高考作文。

    仅仅考一个高分,似乎还有些不够。

    整个高考,唯一能够自由发挥的,也就只有作文了。刘弘毅想要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

    在他的辅导之下,艾小雨的准备工作也做得相当充分了。

    12月16号,刘弘毅放下书本,一大早就和艾小雨一起,前往楚新县第一中学。

    他和艾小雨都已经确定会在这个考点参加高考。

    楚新县教委在县一中这里设了个临时办公室。

    刘弘毅和艾小雨在一中转了一圈,确认了自己的考室之后,来到县教委的临时办公室,准备协助工作人员做些工作。

    突然一个声音很惊喜地响了起来。

    “刘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