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组首先录了开场选手们见面的场景。
第一期林夏来录节目的时候,没有人和她说话。而现在,随着《那些年》成为五月金曲,《嘉宾》也在六月榜首,很多选手都跑来和她套近乎。
作为歌手,他们可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接近制作人的机会。
在场的任秋就是现成的例子。
之前在歌坛,谁听说过这号人啊,结果转眼间人家都要有两首冠军单曲了。
不就是靠曲神带飞吗?
很多歌手心里想着,任秋的唱功好,但他们也不差啊,他们只是缺个机会罢了。
作为前辈歌手的阮清和秦欣好久没见林夏,一见面就给她来了一个大大的拥抱。
能让两位前辈这么惦记着,林夏的这种待遇让其他新生歌手都很羡慕。
不过人家确实和自己不一样,有被大佬惦记的能耐。
虽说在节目里,这些选手号称都是新生歌手,但出道好几年的大有人在。毕竟如果真的全请新面孔,节目收视率也很难保证。
所以刘琪也会请一些有名的新人,或者一些有实力但不火的中生代来节目里,冒充一下新生歌手,搞一波情怀杀。
林夏这期节目的对手,也就是苏逾白的另一位搭档,就是去年的新人王宁可,形象唱功都好,现在正是最意气风发的时候。
宁可是典型的男高音,嗓音很有辨识度,在高音区有很辉煌的金属质感。
他出道的时候,就因为这种漂亮的音色,人送外号“小苏逾白”。
但是也有一些批评的声音,比如“音准不好”、“表情动作太夸张”之类的。
不过在林夏看来,这类评价明显是跟风成分居多。
宁可刚出道的时候音准是有点飘,再加上大幅的颤音,所以听感上会觉得很不准。但是作为新人王,他还是有两把刷子的,进步很快,这些技术问题都在慢慢突破。
宁可也过来和林夏握了下手,套了一番,看起来对于赢她这件事还挺自信。
林夏对于能赢他这件事也很自信,不过她的自信主要来自于——他选错搭档了。
……
这一期的出场顺序由抽签决定,第一个上场的是秦欣和一个新人女歌手,她们唱了秦欣的一首老歌《如果曾经》。
秦欣的声音有一种娓娓道来的破碎感,而她的搭档声音却很温暖低沉,像是在旁边安慰着失恋的姐姐。
这位歌手看起来很年轻,事业发展的又顺风顺水,主打一个母单直女人设,这首歌唱起来毫无代入感。
但是她那种低沉厚实的音色以及和秦欣的互动,愣是把一首悲伤情歌唱出了一种拜拜就拜拜,下一个更乖的意思。
甚至还有种一边手撕渣男,一边在问姐姐你看看我怎么样的感觉,给这首老歌换了一种新风格。
林夏感觉台下的观众都磕疯了。
毕竟狗姐yyds。
当年在《偶像之路》,就有很多观众把她和谢宛白往狗姐的cp模板里带。现在这货真价实的心碎大姐姐和温暖小狗妹妹,谁能忍得住不磕啊?
什么都磕只会让我营养均衡。
反正林夏是先磕为敬了。
第二个上场的是任秋和喻敏言,他们两个合唱的是《那些年》。
他们两位的表演胜在故事感强,情感取胜。
任秋像是一个大学刚毕业的年轻人,而喻敏言像是人到中年,已经在忙于生活琐事,却偶然间回想起自己的青春岁月,带着几分笑意和遗憾。
他们两个的声线一个如同清泉,一个宽厚柔和,和声组合在一起就像冬日暖阳,非常和谐。
像是两个时空,不同年龄段的自己在互相对话,唱着那些年错过的大雨,以及回首才发现的那些往事。
台下五个年龄段的观众,要么正青春,要么曾青春过,听了他们的演绎,都有属于自己的感触。
接下来上场的是宁可和苏逾白。
正式录制时,宁可和苏逾白合唱了一首串烧歌曲,把他自己和苏逾白的两首代表作串在了一起。
歌融合的挺好,没什么违和感。唯一的问题是,苏逾白的发挥太亮眼了,以至于宁可的表现明明也很好,却黯然失色了起来。
这一点和林夏的预感完全一致。
宁可刚出道的时候被称为“小苏逾白”,因为他的音色和苏逾白很相似。
两个同类型的歌手合作,如果像任秋和喻敏言那样的,就很合适,相得益彰。
但苏逾白这种歌手不一样。
他那种透亮辉煌的声音,再加上轰炸机一样的唱法,就算是唱和声也堪称音色流氓。
苏逾白当年出席一个颁奖典礼,同台的有十几位天王天后,他声音的穿透力就像是一柄利剑,在大合唱里极其亮眼,愣是能把所有大佬唱成自己的陪衬。
更何况是宁可这个新人。
宁可的表现单看很出色,如果和其他人合作,发挥也会很亮眼,但他偏偏选了苏逾白做搭档。
他们两个人一起唱歌,就像是赝品和真品同时放在一起。
宁可完全是在扬短避长,音色优势发挥不出来,缺点倒是被衬托得明明白白。
到后面两人一合唱,宁可的声音更是瞬间就被压着出不来了。
一般来说,合作演唱不会有谁刻意去压谁,除非一方唱得实在是太差了,另一方再收都能压过去。
而他们两个人出现这种情况,最大的问题是宁可完全唱不出差异。
就像大人和小孩掰手腕一下,再怎么收着,体格差距就摆在那里。
林夏能感觉到苏逾白已经在尽可能收着唱,给宁可表现机会了,但是宁可始终像是在旁边衬托他的绿叶一样。
这也就是林夏自信她能赢过宁可的原因——他选错了搭档。
和苏逾白这样的歌手合作,要么比他声压更猛,要么就得有自己的特色,才能不被盖住。
否则就像红油锅里加上一点点清汤,根本没有任何变化。
果然,在现场观众投票的时候,其他三位导师的点评也含蓄地提到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