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穿越小说 > 重生武大郎:最强帝王系统 > 第225章 齐国新外策
    在晨曦初露的清晨,武百与赵佶、隋择三人于御书房内密谈良久,议题广泛而深远,从国计民生到朝政改革,无不涉及。

    随着窗外温暖的阳光照耀在琉璃瓦上,送走赵佶和隋择的武百缓缓回宫。

    随着一声令下,鼓乐齐鸣,百官纷纷步入大殿,井然有序地排列于两侧,气氛庄重而肃穆。

    当武百身着龙袍,踏着稳健的步伐步入大殿,群臣立即跪拜,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其声音响彻云霄,震得殿顶的金龙似乎都要腾空而起。

    武百轻轻抬手,示意众人免礼,随后缓缓坐上那把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力的龙椅。

    “诸位爱卿,”武百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朕今日欲推行一项改革,那便是废除跪拜之礼,改为鞠躬。”

    “跪拜之礼,虽源远流长,却也是封建时代的产物,于今时今日,已显得不合时宜,实为糟粕。”

    此言一出,大殿内顿时一片哗然,群臣面面相觑,议论纷纷。

    而邱德,这位老臣,更是激动地站了出来,他的声音虽显苍老,却字字铿锵有力:“陛下,万万不可!跪拜之礼,非但非封建糟粕,实乃我华夏民族千年传承之精髓,是尊卑有序、礼仪之邦的重要体现。”

    “百姓跪县官,县官跪知府,乃至百官跪拜天子,皆是表达对上级之尊重与敬畏,维系社会秩序之根本。”

    武百闻言,微微点头,脸上露出一丝赞许之色,他深知邱德所言非虚,跪拜之礼的确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然而,他心中所想的,却是如何以更加人性化的方式,推动国家的进步与发展。

    “邱爱卿言之有理,”武百缓缓说道,“跪拜之礼,确有其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

    “但朕以为,时代在变,礼仪亦应随之而变。”

    “跪拜之不便,不仅在于其对身体的损害,更在于其可能导致的心理隔阂。”

    “试想,若官员与百姓之间,仅以鞠躬代之跪拜,是否更能拉近彼此的距离,促进上下一心,共谋国家发展?”

    邱德闻言,眉头紧锁,他深知武百之意已决,但仍不愿放弃自己的立场,于是决定以儒家经典为据,展开一场辩论。“陛下,儒家经典有云:‘礼之用,和为贵。’

    跪拜之礼,正是体现了这一精神。它不仅是形式上的尊重,更是心灵上的敬畏。”

    “若轻易废除,恐将动摇社会之根本,引发不必要的混乱。”

    武百微微一笑,似乎早已料到邱德会如此说辞。他站起身来,走到邱德面前,语重心长地说道:“邱爱卿,朕理解你的担忧,也尊重你的观点。”

    “但请允许朕问你一个问题,儒家所倡导的,是否仅仅是形式上的礼仪,还是更侧重于人心的向善与社会的和谐?若鞠躬之礼,同样能表达尊重与敬畏,且更加便捷、人性化,何乐而不为呢?”

    邱德一时语塞,他深知武百所言不无道理。在儒家思想中,的确更强调内心的修养与道德的提升,而非外在形式的束缚。

    他沉吟片刻,终于缓缓点头,说道:“陛下高瞻远瞩,臣自愧不如。”

    “若鞠躬之礼真能如陛下所言,促进人心向善,社会和谐,臣愿意接受这一变革。”

    大殿内顿时响起了一片掌声,群臣纷纷向武百投去敬佩的目光。

    武百轻轻摆手,示意众人安静,然后继续说道:“朕希望,从今往后,无论是朝堂之上,还是民间百姓之间,都能以更加平等、开放的心态,共同推动大齐的进步。”

    “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创齐国更加明朗的未来”

    随着武百的话语落下,大殿内再次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而邱德,这位大儒,也在这一刻深刻感受到了变革的力量与希望。

    虽然自己在这场辩论中并未取胜,但他所坚守的儒家精神,却在这场变革中得到了新的诠释。

    武百的话语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激起了层层波澜。

    大殿之内,空气仿佛凝固,每一位官员都屏息以待,心中暗自揣测着这位帝王接下来将如何布局这盘错综复杂的棋局。

    “下一步,我们要实行分裂大宋的计划。”

    武百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如同冬日里的一缕寒风,穿透了每个人的心扉。

    他的目光深邃,仿佛已经看到了大宋帝国即将分崩离析的未来图景。

    此言一出,大殿内再次陷入了短暂的沉寂,随后便是各种思绪的涌动与碰撞。

    鲁智深率先打破了沉默:“陛下,依洒家看,咱们不如给宋朝境内的山贼草寇送钱送粮,让他们有吃有喝的,吃饱了才有劲造反。”

    “这些山贼平日里就受够了官府的欺压,一旦有了足够的支持,定会如虎添翼,成为我们分裂大宋的利器。”

    鲁智深的话音刚落,武松便站了出来:“鲁兄言之有理,但山贼草寇终究成不了大气候。”

    “他们缺乏统一的指挥和长远的规划,难以形成持久的威胁。”

    “依我看,我们还是应该收买宋军高层将领,让他们从内部瓦解大宋的防线。”

    “这些将领手握重兵,一旦倒戈相向,其影响力将远超那些山贼草寇。”

    马灵此时也站了出来,他的声音冷静而沉稳:“两位将军所言各有千秋,但我认为我们还可以从经济层面入手。”

    “我们可以继续对宋朝实行商业控制,利用我们的商业网络,逐步将宋朝百姓的粮食资源掌握在手中。”

    “当宋朝百姓面临粮食短缺的困境时,他们自然会心生不满,甚至可能揭竿而起。”

    “这样一来,我们不仅能够削弱宋朝的国力,还能在民间制造混乱,为分裂大宋创造有利条件。”

    武百听着三位将领的发言,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他深知,这些方案虽然各有侧重,但都是分裂大宋的有效手段。

    他轻轻点头,赞许道:“你们说的都有道理,都可以实行。”

    “分裂大宋,非一日之功,需多管齐下,方能奏效。”

    “具体的落实,就交给我们的中情局去办吧。”

    说到这里,武百的目光转向了站在一旁的中情局局长刘钊吉。

    “刘钊吉,你作为中情局的负责人,对于这些方案有何看法?你打算如何将这些计划付诸实施?”

    刘钊吉闻言,连忙上前一步,躬身行礼道:“陛下英明,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厚望。”

    “对于鲁将军提出的方案,臣认为可以派遣特工潜入宋朝境内,秘密联系那些山贼草寇,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物资支持,并引导他们向官府发起攻击。”

    “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些山贼草寇作为情报来源,收集宋朝的军事情报和政治动态。”

    “至于武将军的方案,”刘钊吉继续说道,“臣建议我们加强对宋军高层将领的渗透工作,利用金钱、美色等手段收买他们,让他们成为我们在宋朝内部的棋子。”

    “同时,我们也可以派遣特工潜入宋军内部,策反那些对朝廷不满的将领,让他们为我们所用。”

    “而马大臣提出的商业控制策略,”刘钊吉最后说道,“臣认为这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程。我们需要利用我们的商业网络,逐步渗透到宋朝的经济命脉中,掌握粮食、布匹等关键物资的生产和销售。”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操纵市场价格等手段,制造经济混乱,加剧宋朝的社会矛盾。”

    “总之,”刘钊吉总结道,“我们将综合运用这三种手段,从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对大宋发起全面攻势。”

    “相信在陛下的英明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成功分裂大宋,实现我们的宏伟目标。”

    武百听着刘钊吉的汇报,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他深知自己拥有一群忠诚且能干的臣子,他们将是自己实现霸业的重要支柱。

    他轻轻点头,赞许道:“好!刘钊吉,你果然没有让朕失望。”

    “你就按照这些方案去办吧,务必做到万无一失。”

    任原此刻挺直了腰板,目光如炬,仿佛已看见胜利的曙光在前方闪耀。

    “在我看来,直接灭了宋就得了!”

    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内回响,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任原的眼中闪烁着对胜利的渴望,他继续说道,“我们的士兵,是经过无数次战火洗礼的勇士,他们的英勇无敌,是天下间最锋利的剑。”

    “我们有足够的实力,与宋朝展开一场全面的战争,彻底将其征服。”

    此言一出,立刻引起了朝堂之上的一片哗然。

    秦明几乎是不假思索地站了出来,他的声音里充满了对任原观点的认同:“我赞成!宋军这些年在我们不间断的打击下,士气低落,战斗力大不如前。”

    “此刻正是我们出击的最佳时机,让我们挥师西进,一举荡平宋朝,让世人看看我们齐国的力量!”

    陈让此刻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他向前一步,声音洪亮地说道:“是啊,皇上!您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我们齐国兵强马壮,将士用命,正是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

    “让我们一鼓作气,将宋朝的疆土纳入我齐国版图,成就千秋伟业!”

    “灭宋,确实看似简单。”

    武百的目光深邃,仿佛能洞察未来,“但诸位可曾想过,我们灭了宋朝之后,能否真正消化这块庞大的疆土?宋朝的治理成本,对我们齐国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而且,宋朝四周强敌环伺,我们若贸然行事,很可能会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说到这里,武百的目光扫过众臣,继续说道:“我们的方案,诸位还记得吗?是罗先生提出的联辽灭宋之策。”

    “这是一个深思熟虑的战略,旨在利用辽国与宋朝之间的矛盾,让他们互相削弱,同时避免我们齐国孤军奋战。”

    陈让闻言,眉头微皱,似乎对武百的保守态度有些不满:“皇上,我们现在国力鼎盛,兵强马壮,完全有能力与宋辽同时开战。”

    “为何还要受制于辽国,与他们联手?”

    武百轻轻摇了摇头,语气中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陈将军此言差矣。”

    “战争,从来不是儿戏。”

    “它考验的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包括经济、政治、军事等多个方面。”

    “我们齐国虽然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体量毕竟有限。”

    “与宋辽这样的庞然大物相比,我们还显得过于弱小。”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更加深邃:“我们可以小胜几场战役,但那又如何?无法动摇他们的根基,最终只会耗尽我们的国力,让我们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战争,必须讲究策略与时机。”

    “我们不能被一时的胜利冲昏头脑,更不能被怒火蒙蔽了双眼。”

    任原闻言,心中虽有不甘,但也被武百的冷静分析所折服。

    他紧握双拳,目光中闪烁着复杂的情绪:“可是皇上,我们装备那么先进,为什么不利用这些优势去打一场漂亮的仗?难道就这样一直隐忍下去吗?”

    武百微微一笑,道:“任将军,战争看的从来不是装备。”

    “装备再先进,若是没有正确的战略和足够的国力支撑,也只是空中楼阁。”

    “我们齐国要想在乱世中立足,就必须学会审时度势,步步为营。”

    “逐步蚕食宋朝的疆土,稳固我们的后方,才是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

    苏仲于朝堂之上,语出惊人,他缓缓踱步,目光如炬,仿佛已洞悉天下局势的微妙变化。

    “诸位大人,如今我齐国铁骑控制着宋天子,皇城脚下,尽是我军旌旗。”

    “何不借此良机,让那宋朝成为我手中之剑,挥向辽邦?待其疲于奔命,我们再与辽国联手,共谋宋朝,如此一来,岂非一举两得,天下大势,尽在我等掌握之中?”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议论纷纷,既有赞同之声,亦有疑虑之语。

    正当众人各抒己见,难以决断之际,罗隐,这位历经风霜、智深似海的老臣,缓缓站了出来,他须发皆白,眼神中却闪烁着不输年轻人的锐利与智慧。

    “苏大人之言,虽有其理,然时过境迁,昔日之策,已非今日所能全然套用。”

    罗隐的声音不高,却如洪钟大吕,瞬间压下了朝堂上的喧嚣,“当年老夫提出联辽灭宋,实乃因宋朝国力强盛,非我齐国一己之力所能撼动。”

    “而今,宋朝已如风中残烛,其军力、财力皆被我等削弱殆尽,唯余空壳而已。”

    武百闻言,目光炯炯,望向罗隐,语气中满是敬意:“罗先生高见,朕愿闻其详。”

    罗隐微微一笑,那笑容中既有对过往岁月的感慨,也有对未来局势的深刻洞察。

    “陛下所提三国同盟,实为高瞻远瞩之举。”

    “然则,今日之宋,已非昔日可比。”

    “我等虽已控制其皇室,但民间仍有不屈之志,百姓心中之火,随时可能燎原。”

    “因此,老臣以为,与其让宋朝主动攻辽,不如我们暗中扶持那些心怀不满的义士,让他们在民间播撒反抗的种子,待时机成熟,自然会有新的政权应运而生,而此政权,必将是亲近我齐国之政权。”

    说到这里,罗隐顿了一顿,目光扫过众臣,继续说道:“至于辽国,其疆域辽阔,兵马强壮,尤其是那燕云十六州,乃是天下闻名的马场,对我等来说,意义非凡。”

    “我们可以借助宋手,索要燕云之地。”

    “若辽国愿主动归还此地,自然可以与之交好,共谋发展。”

    “若其执迷不悟,可先行让宋攻辽,两国开战。则我齐国大军必将履行盟约,挥师北上,收复燕云,以正天纲。”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再次哗然。众臣纷纷议论,有的赞叹罗隐的深谋远虑,有的则担忧此举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

    然而,武百却听得心潮澎湃,他深知,罗隐之言,正是他心中所想,也是他齐国未来的方向。

    罗隐其言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却又字字珠玑,直击要害。

    他微微颔首,继续说道:“陛下圣明,对宋之策,逐步蚕食,实乃上上之策。”

    “如此,既能避免正面冲突带来的巨大损耗,又能逐步削弱宋朝根基,使其难以自拔。”

    “而扶持宋朝境内的反动势力,更是妙笔生花,他们如同暗流涌动,待时机成熟,必将掀起滔天巨浪,让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更加依赖我齐国的支持。”

    武百闻言,龙颜大悦,不禁拍案叫绝:“罗先生之策,真乃神来之笔,令朕豁然开朗。”

    “如此,宋朝的灭亡,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

    罗隐微微一笑,谦逊地摇了摇头,随即话锋一转,谈及了对辽的策略:“至于辽国,其势虽强,却也有隙可乘。”

    “此次,可让宋皇赵佶向辽国下通牒,提出两点要求:一是交出高俅叛军,此人勾结辽国,危害我中原,必除之而后快;二是让出燕云十六州,此乃我中原故土,岂能长久落于异族之手?”

    武百闻言,眼中闪过一抹精光,他深知,这不仅仅是两个简单的要求,更是对辽国的一次重大打击,同时也是对齐国战略利益的极大扩张。

    他赞许地点了点头:“好!罗先生此计,既体现了我们的正义立场,又兼顾了国家利益,实乃一举两得。”

    罗隐继续说道:“陛下,兵法有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最好的策略,便是随机应变,根据局势的变化而灵活调整。”

    “我们不仅要制定策略,更要学会在变化中寻求机遇,在危机中创造转机。”

    武百听后,更是对罗隐的才华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感慨道:“罗先生真乃天赐给我的英才,有先生辅佐,何愁我齐国不兴?”

    罗隐连忙躬身行礼,谦逊地说道:“陛下谬赞了,老臣不过是尽忠职守,为陛下分忧罢了。”

    此时,武百话锋一转,将目光投向了身旁的刘钊吉。

    “钊吉,你且记好,我们在宋朝境内,主要需扶持三人。”

    “河北田虎、淮西王庆、江南方腊。”

    “此三人皆非池中之物,心怀异志,若能为我所用,必将成为颠覆宋朝的重要力量。”

    刘钊吉闻言,心中虽有疑惑,却也知此乃机密大事,不敢多问,只是恭敬地答道:“是,陛下,末将定当铭记于心,全力以赴。”

    朝会已毕,

    武百轻轻抬手,声音沉稳而有力:“好了,好了,诸位爱卿,今日朝议已毕,你们都退下吧。”

    言罢,群臣纷纷躬身行礼,依次退出大殿,只留下武百一人,在空旷的殿堂中显得格外孤高。

    待得殿门缓缓合上,武百这才收起那份威严,轻轻叹了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他缓步走出大殿,穿过曲折的回廊,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房间内,烛光摇曳,温暖而宁静,与外界的喧嚣形成了鲜明对比。

    武百坐在案前,轻轻端起茶杯,轻抿一口,茶香四溢,却也难以驱散他心中的思绪。他的目光透过窗棂,望向远方,心中满是对即将扶持的三大寇的无限期待。

    这三大寇,如同三颗璀璨的星辰,在宋徽宗这片混沌的天空中熠熠生辉,而他,武百,便是那幕后推手,欲借这三人之力,搅动天下风云。

    “宋江虽已伏法,但他的事迹却如同烈火烹油,让这乱世更添了几分热闹。”

    武百心中暗道,嘴角勾起一抹淡笑,那是对过往的回味,也是对未来的期许。

    宋江的覆灭,只是开始,而非结束。

    在这乱世之中,总有那么一些人,不甘平庸,渴望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自己的印记。

    “而这剩下的三大寇,他们每一个,都是时代的弄潮儿,有着各自的传奇。”

    武百的思绪逐渐飘远,仿佛穿越了时空的界限,亲眼见证了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