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元绍的邀请之下,云苓夫妻二人随他来到了桃源村中的一处小宅院中。

    眼前是处占地面积不算大的一进四合院,三正两耳的格局,规模最小的那种。

    宅子虽小,用料却都是红砖青瓦,这在村子里还是比较少见的,看起来干净整洁,典雅幽静,估计价格不便宜。

    李元绍的审美也很在线,整个宅子的内饰和庭院景观改造都是他亲自设计并一手改造的,院内目前还是半成品的模样,花圃中堆着不少黄土,几处地方移栽了梅树。

    光是这格局规划,便能想象出来年满树繁花时的美景。

    到了屋内,李元绍的出众品位就体现得更明显了,虽然都是些价格便宜的家具和摆件,却愣是让他陈列摆放出一种别致的韵味来。

    空荡荡的墙壁上挂了他自己写的字画,书法字迹颇有风骨。

    他那在世家大族中熏陶出来的底蕴,让这座被改造的小宅子轻而易举地脱颖而出,和整个桃源村都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殿下,太子妃请喝茶,另外这是我按照您要求写的观察日记,还请过目。”

    木桌上摆放着李元绍的战果,好家伙册子叠了一大摞。

    云苓喝了口热茶润嗓子,便仔细地翻看检查起来。

    她给李元绍安排的任务,主要是观察记录不同的肥料对不同的作物生长有何影响。

    有了一颗种子,只要花些时间和耐心,早晚能变成一百颗。但化肥这种东西可是没办法随便量产的,且采购也是一大笔资金消耗。

    云苓觉得自己不管在现代挣多少钱,都无法解决一整个古代国家的化肥供给。

    何况比起种子来,这玩意儿的来历可不好交代。

    好在种田是汉人刻在基因里的本能,作为农耕国家,便是在这个时代,人们常用的肥料种类就多达几十种。

    比如除了常见的粪发酵肥以外,还可烧秸秆草木灰,甚至是种植专门的植物来发酵绿肥,掺了动物骨头的骨肥等等……

    什么肥料适合哪种农作物,种地多年的百姓们也是有经验总结的。

    为了能够解决肥料使用的问题,这个时候试验田的另一个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第一次试种,云苓设计了很多组对照实验,并让李元绍带领了一批学生,观察记录不同肥料使用下的同种作物,分别都会遭遇什么样的病害,以及收获成效如何。

    李元绍做得十分尽职用心,云苓满意地点点头,“这些笔记写得非常好,不过这是个耗时漫长的大工程,要坚持很多年才行。”

    “仔细保留好这些笔记,每隔一段时间,我会让司礼监那边做雕版印刷,将来京城之外的各州各县,都是要以此为参考的。”

    李元绍点头应下,“太子妃放心,我一定全力以赴。”

    在桃源村这段时间,他可谓感悟良多。

    以前大家都说读书入仕是为了大周苍生百姓,可到底怎么做才能实现鸿志,又都言考取功名便是。

    如今,李元绍总算找到正确的答案了。

    他没有入朝为官,却是真正地做到了为天下苍生。

    三人坐在堂屋里,闲闲地聊着天南地北的事。

    就着观察日记的内容,云苓作为相关专业人员,又指点了李元绍几手小诀窍,以及需要修正优化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