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是所有人心目中最后死亡的贺九义突然暴起杀掉了杨鼎和,完全出乎在场所有人的意料之外。
大学士严起恒勉强维持着风度,牙齿打架地开口道:
“你、你们这是想要做什么?”
贺九义将长剑回鞘,淡淡地开口道:
“秦王孙可望殿下说了,他知道在大明朝廷之中有人总是对他心怀不轨。”
“某作为秦王殿下的忠心属下,今日便在此地清君侧,处置这些奸佞!”
众人鸦雀无声。
直到这个时候,众人才终于回忆起来。
之前讨论要封孙可望为秦王时,兵部尚书杨鼎和就是最坚定的反对者之一!
而另外一个反对者……
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了大学士严起恒的身上。
严起恒同样回过神来,脸色变得极度苍白。
站在贺九义身边,孙可望的另外一个部下张明志淡淡地说道:
“毕竟是在陛下面前,若是擅自诛杀大学士,未免过于有辱朝廷颜面了。”
“严大学士,你可以先回家去,有一天的时间准备。”
严起恒如遭雷击,面如死灰。
贺九义环视一眼众人,微笑开口。
“从今天起,秦王殿下不希望朝廷之中还有反对他的声音。”
“对了陛下,正式册封秦王的旨意今天就赶紧颁布吧,秦王殿下可是等不及了。”
张明志顺手拿出了之前陈邦傅伪造的那份册封秦王的圣旨,笑道:
“就按照这份圣旨抄写,一个字都不许改!”
在五千骑兵绝对力量的压制下,孙可望终于如愿以偿,得到了他一直以来想要的秦王封号,以及监国之权。
但当众杀死兵部尚书杨鼎和,逼死大学士严起恒之后,永历朝廷和孙可望双方之间关系也宣告彻底破裂,注定无法达成信任。
在这样的前提下,孙可望并没有将永历皇帝接到自己的地盘上,而是依旧留在广西境内。
而孙可望本人则以监国秦王的名义,自行任命六部尚书,在贵阳建立了一套班底。
贵州,贵阳城,秦王府。
诸多臣子对孙可望下拜。
“见过监国秦王殿下!”
孙可望哈哈大笑,志得意满。
一旁的李定国耸了耸肩膀,什么话也没有说。
这一次“朝会”结束后,杨畏知主动前来拜访李定国。
杨畏知忧心忡忡地开口道:
“安西王(李定国在南明的封号),如今秦王殿下和陛下之间隔阂太深,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啊。”
李定国沉默片刻,摇头道:
“我岂能不知这里面的好坏?但现在的大哥已经成势,刘文秀也已经臣服大哥,我一个人怎么能反对?”
“不瞒你说,大哥已经让我回云南去镇守后方了,我这几天就动身去昆明。”
杨畏知脸上担忧的表情更浓,道:
“安西王,大明君臣不和,怎么能北伐成功呢?”
“还请安西王看在大明和天下千万子民的份上,帮下官一次!”
李定国注视着杨畏知,片刻后缓缓点头。
“好。”
在李定国的劝说下,孙可望派出杨畏知再度前往南宁,调和永历朝廷与李定国之间的矛盾。
杨畏知本来就是大明云南的官员,他的到来立刻就被热锅上的朱由榔视为大救星。
在听完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杨畏知果断表态。
“贺九义、张明志两人御前行凶,实在是太过分了。”
“臣这就向秦王写奏章,弹劾这两个暴徒!”
朱由榔大喜过望,拉住杨畏知的手。
“好,朕就知道杨卿家你是大明的忠臣。”
“朕要任命你为礼部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朝辅政!”
然而,杨畏知的弹劾奏章以及就任内阁大学士行为,反而让孙可望勃然大怒。
孙可望立刻传令贺九义,将杨畏知押回贵阳,当面质问。
“杨畏知,你明明说过要效忠本王,为何却接受了那皇帝的官职!”
杨畏知解释道:
“秦王如今是大明的监国秦王,下官就任大明大学士,也同样是在您监国秦王的麾下效力,还能更好的帮助您沟通陛下那边的心意,难道不是两全其美吗?”
孙可望冷笑道:
“你还挺会找理由的,那我再问你,为何要弹劾贺九义、张明志?”
杨畏知正色道:
“陛下毕竟是大明的皇帝陛下,贺九义张明志当众杀害、逼死两名大臣,事情传扬出去不但会让大明陛下颜面无光,而且也是在折损您这位监国秦王殿下的颜面啊。”
“下官并不想要让贺九义张明志两人偿命,但希望殿下能责罚这两人,保全陛下和朝廷的体面。”
孙可望冷笑连连,道:
“当年杨鼎和、严起恒两个老匹夫和楚党为难本王的时候,你在肇庆怎么不给本王说话?”
“要本王说啊,你就是被那朱由榔收买了,将来必定会成为叛徒!”
“来人啊,把这个叛徒押出去处死!”
由于此时唯一能劝阻孙可望的李定国已经回到云南坐镇,杨畏知也就这么被处死了。
杨畏知的死,代表着孙可望和永历朝廷之间的关系彻底破裂,再也没有任何转圜余地。
历朝皇帝看到这里,都感觉颇为无语。
秦始皇嬴政:这朱由榔,实在是不行啊。
汉高祖刘邦:寄人篱下还要端着架子,简直了。
汉武帝刘彻:一点帝王权术都没有的废物,居然也能当四年皇帝,算是奇迹中的奇迹了。
唐太宗李世民:朱由榔这种君王,就算是太平之世都不算合格,更别提是这种亡国乱世了。、
隋文帝杨坚:其实看看之前楚党怎么祸乱朝纲,就知道朱由榔这个皇帝真不行,局面崩坏至此,他是要负主要责任的。
历朝皇帝统一对朱由榔打出了超低分。
纯纯的败家子!
别的时代,皇帝可以没有存在感。
但这种亡国灭种的时候,皇帝依旧没有存在感,谁来带大明军民反攻?
金幕中,视频继续播放着。
就在孙可望和永历朝廷来回拉扯时,清军总兵线国安部已经逼近南宁,摆出了大举进攻的态势。
灭亡的危机,又一次降临到了永历小朝廷的头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