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要将这件事情套在南宋朝廷得人心身上,那就是纯粹的胡扯了。
忽必烈想起过去,多少也有点尴尬,道:
“其实屠城也并不是没有好处,你看历史书上好像记载了很多城池在面临屠城时拼死反抗的故事,但其实大部分城池知道不投降会屠城后,他们立马就投降了。”
铁穆耳若有所思地点头,表示理解。
史书能记载的,那肯定都是非常难得、少见的故事。
如果大元所到之处,每一座城池都拼死抵抗,那史官们压根就没必要去记载了。
正因为有骨气,敢于抵抗到底的城池是少数,所以才值得在历史书上大书特书,进行弘扬和表彰。
如果仅仅看到史书上都是拼命抵抗的,就以为历史上所有城池都在拼命抵抗,就是一叶障目了。
任何时代,大部分人都是得过且过,都是能苟活就行。
只有极少极少的一部分人,才愿意为了文明、家国、种族的存续而奋战到底,不惜付出自己的性命。
所以这些人才能被称之为英雄。
英雄永远都是稀少的、孤独的。
忽必烈想到这里,忍不住感慨道:
“这也是朕愿意主动将大蒙古族融入华夏的原因。”
历史告诉忽必烈,草原上的种族永远都在走马灯一样更换。
匈奴之前有东胡,匈奴之后是鲜卑,鲜卑之后是柔然,柔然之后是突厥,突厥之后是回纥……一直到蒙古。
这是草原游牧民族的宿命。
旧的民族总会被新的民族所取代。
曾经那么多强大过的草原帝国都没能逆转这样的宿命,蒙古又怎么能例外呢?
融入华夏,就是忽必烈为蒙古人寻找的续命之法。
华夏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当然就是悠久的历史,始终没有断绝的传承。
当蒙古人融入了华夏文明,自然也就获得了这种特质。
蒙古族成为了华夏大家庭的一员,就能在华夏文明的庇护下,将自己民族的文化一代代地传承下去了。
铁穆耳深以为然,点头道:
“看了这么多部盘点视频,孙臣其实也明白了一个道理。”
“军事上的强悍永远都只是一时的,总会有后来者比先行者更加强大。”
“只有坚韧的文明才能长久的存续,才能在一次次的挫折后重新站起来,超越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孙臣向您保证,将来的大元,一定是蒙汉一体的大元。”
“不,或许有一天,大元之中不再有什么蒙古人和汉人,有的全是华夏文明的后裔——元人!”
忽必烈闻言,哈哈大笑。
“乖孙儿,这正是朕心中最想要看到的场景啊!”
金幕中,视频继续播放着。
李广利看着面前的昧察,表情相当冷淡:
“有什么话就说。”
昧察将手里的箱子打开,露出了里面死不瞑目的毋寡人头,语气非常谦卑地开口道:
“大宛王毋寡无知,冒犯了天朝上国。”
“我等已经将毋寡诛杀,希望能平息将军和大汉皇帝陛下的怒火。”
李广利扫了一眼毋寡的人头,冷笑道:
“仗都已经打到这种份上了才想着求和,难道你们不觉得太晚了吗?”
一旁的诸多大汉将军、校尉也都露出不以为然的表情。
就现在的局势,大汉军队再加把劲,最快几天内也就能攻破贵山城了。
何必要跟大宛和谈?
昧察非常诚恳地开口道:
“听说将军此次前来,是为了得到我们大宛最顶级的汗血宝马。如今城里成年的汗血宝马还有八十二匹,我们愿意全部献出,帮助将军完成大汉皇帝陛下的愿望。”
“如果将军不允许我们投降,那我们别无选择,只能杀掉所有汗血宝马,和将军拼命到底。”
“将军就算杀了我们,没有汗血宝马,回去又怎么和大汉皇帝陛下交差呢?”
李广利表情顿时一僵。
取汗血宝马当然只不过是个明面上的幌子,用了蒙蔽匈奴的借口罢了。
但是,即便只是个幌子,大汉皇帝刘彻确确实实发了圣旨,要求李广利带回汗血宝马。
带不回去,李广利就算屠灭了大宛国所有人,慑服了整个西域,达成了刘彻的真正目标,明面上李广利依旧没有完成任务!
这肯定会影响李广利战后的爵位、官职,甚至是史书上的功绩评价!
昧察继续开口道:
“而且如今康居国的三万骑兵也已经抵达城外三十里处,只是听说大汉兵锋过于强盛,所以不敢前来罢了。”
“将军若是继续攻城,一旦大汉军队久攻不克,我们再和康居国里应外合,难道将军就一定有必胜的把握吗?”
“若是将军允许我们投降,康居国自然也不敢单独和大汉主力作战,也一定会选择臣服大汉。”
“还请将军三思,究竟是接受我们的投降选择最稳妥的胜利,带着汗血宝马回去接受大汉天子的表彰,还是要冒着可能第二次全军覆没的风险,继续攻城下去呢?”
听到这里,不单单是李广利,在场的所有大汉将军、校尉都陷入了沉思。
昧察所说,还真是挺有道理的。
究竟是战是和?
所有人的视线都聚集到了主将李广利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