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内心思百转千回,周通判面上却并未表露出分毫,只与蜜宝又说笑几句后,便笑呵呵地转移了话题。
见天色实在有些晚了,宁程氏留了周通判吃晚饭。
她做了一道红烧兔肉。
兔子是一大早凉菜摊子旁的隔壁摊主给的。
隔壁摊主是住在附近的庄户人家,家里养了十来只兔子,卖了一上午还剩下两只耳朵有缺的没卖出去,见宁程氏瞧着是喜欢上了,就便宜地卖给她了。
两只大肉兔眼瞧着有七八斤了,浑身长满了灰不溜秋的毛,一双眼睛红得跟宝石似的,三瓣嘴不停地嚼着菜叶子。
小孩子没有不喜欢小动物的。
宁程氏刚一把兔子拎回来,蜜宝就一头扎了过来,好奇地打量了好久:“这兔子长得好可爱啊。”
见蜜宝十分喜欢这兔子,宁程氏本来还想干脆将兔子留下,给蜜宝留作玩伴算了:“蜜宝,那红烧兔肉咱们就不吃了?”
谁知蜜宝竟是个十足的小馋货。
一听到‘红烧兔肉’四字,想到红烧兔肉那咸香鲜嫩的滋味,她就依依不舍挪开了眼睛,坚定地开口道:“吃。”
于是这只大灰兔子被宁程氏利落地抹了脖子,剔去了全身的兔毛,剁成了一指见方的大兔块。
此时灶上的水已烧开了,宁程氏麻利地将大块兔肉倒入其中,又往兔肉里加入了少许本地黄酒,将一大锅兔肉给烧开。
待兔肉简单地焯过了水后,宁程氏再用大漏勺将兔肉捞出来冲洗干净备用,又准备好了大蒜、香葱、花椒,与一些八角香叶之类的卤料。
待大锅被烧热后,宁程氏将作料依次放入香锅。
蹲在了大灶边,蜜宝边流着哈喇子边看着宁程氏炒菜,还不忘不时问一下道:“娘,兔肉还有多久好啊。”
宁程氏看得好笑,边吩咐着让她将火烧得更旺些,边笑眯眯地道:“快了快了,马上就要好了。”
待蜜宝往大灶里塞入了两个大柴块,让灶间的火又旺了一些后,宁程氏将沥干了水分的兔肉倒了进去。
刺啦一声,兔肉发出了诱人的油香味。
宁程氏趁机边抄起了大锅铲,快速将兔肉翻炒了一番,边不断加入了黄酒、白糖、大酱等调料。
她还不忘吩咐道:“蜜宝,灶间可以转小火了。”
闻言抽出了三根大柴火,蜜宝利索地应了一声:“诶。”
趁着大火尚未转为小火,宁程氏倒入刚好没过兔肉的清水,将一大锅兔肉给烧开了。
待灶间的火变小后,她又缓缓地烧了小一刻钟。
望着锅里的兔肉慢慢变软,宁程氏往灶间塞了几根柴火,快速地给兔肉收了汁。
此时兔肉的香味已经飘出去了。
蜜宝的哈喇子也流了老长了。
忍不住刮了一下蜜宝的鼻子,宁程氏夹了一筷子红烧兔肉,递到了蜜宝的嘴边道:“行了,小馋猫快过来,帮娘亲尝一尝咸淡吧。”
顾不得兔肉还烫着,蜜宝吧唧一口咬下,嚼了两下后朝宁程氏竖起了一个大拇指:“不咸也不淡,娘做的红烧兔肉,简直太太太太好吃了。”
除了红烧兔肉外,宁程氏还炒了一盘子春笋猪肚、一碟子清炒菘菜、一大碗清炖黑鱼汤、与一碟子鸡蛋摊饼。
但最受欢迎的无疑还是红烧兔肉。
满满一海碗的红烧兔肉才刚端出去,就惹来了数双筷子一齐伸了过来。
接着尝过了红烧兔肉的滋味后,一众人更是连连赞不绝口。
被辣的鼻子有些红,又舍不得舌尖的好滋味,周三娘不断地用手给舌头扇风,不住地吸着鼻子道:“真的太好吃了。”
蜜宝更是呼哧呼哧地吃出了小猪声。
她的容貌也是实在生得太过出挑,哪怕吃得满嘴都挂满了饭粒,都只给人一种单纯可爱的感觉。
一旁的程长亭只是含笑看她,不时帮她擦一擦弄脏的嘴角。
连为官多年,早已尝遍了美食的周通判也不由得赞道:“好嫩的滋味。本官也算是吃遍了汴京城的馆子了,却罕有能与之比拟的鲜嫩味道。”
“厨艺这么出挑,宁三娘子可有考虑过开个酒楼?”
被数次问过这一问题,宁程氏只是笑笑道:“家里的活计都忙不过来呢,暂时没时间开酒楼了。”
周通判遂露出遗憾表情,开口道:“一想到这般好味道就要明珠暗投了,本官就是心疼不已。”
“不过瞧着宁才人与宁季都非池中之物,终有一日将会考出这地方的。那时候宁三娘子应当就有空开酒楼了。”
“本官官场浮沉这么多年,没有别的拿得出手的,唯独一手诗才还算得上能见人。”
“若是真有那一天到来,宁三娘子莫忘了来找我讨一首诗。能与宁三娘子这出神入化的厨艺相配,也是我周某人的福气哩。”
周三娘亦是连声道:“对啊对啊,宁婶娘,你这手艺不开酒楼太浪费了。我爹的诗还算是有人喜欢的,到时候也能帮你们宣传宣传。”
周家父女这话实在谦虚了。
虽然官阶并不算特别高,周通判在朝中可是赫赫有名的诗仙。但凡一首新作出炉,都会得到满朝士子传唱的。
能得他亲自作一首诗宣传,宁家以后酒楼开业便不愁官场名声了。
宁程氏忙感谢道:“这怎么好意思,可太麻烦周大人了。”
周通判只是摇了摇头,目光柔和地看向蜜宝,笑着地道:“你们家蜜宝今儿个可是救了我一条命的,这一首诗又算得了什么呢。”
“还是宁三娘子觉得我周某人的性命,还比不上一首诗贵重了。”
周三娘也道:“比起蜜宝帮我们家的,我们还的实在太少了哩。你要是再推辞,我们可就没脸再坐下去了。”
见周通判与周三娘都如此说了,宁程氏遂也坦然地受了。
一顿饭吃完后,宁程氏原还要请周通判与周三娘住一晚,被周通判给摆手拒绝了:“还有人犯押在府衙里,需要连夜审讯获得口供呢。”
宁程氏也知晓公务要紧,遂没有再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