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其他小说 > 四合院:开局娶妻陈雪茹 > 第197章 庆什么呢?
    嚓的一声响,连带苞壳的玉米便从玉米茎上脱落,随即随手扔到了旁边的篮子里。

    其中的穗,还要找空隙时间再去剥取。

    玉米茎外面层可以做燃料使用,也可以进行手工艺制作,如村民老者常用来编织生活用品的就是这类原材料。

    顺手将其扔到一侧,再转身剥取下一个,背后的同伴负责收集成堆,并带回。

    嚓、啰

    两位熟练的操作,宛如音乐中的旋律一般,和谐而悦耳。

    整个农庄的田间地上回荡着阵阵的咔嚓咔嚓与哗哗声,如同一台高效的收割机,在一片黄绿中,清脆地清理掉一片接一片成熟的玉米。

    而一边堆满高大玉米丘的土堆旁,陈老爷动作麻利地拨开一穗玉米。

    #34这一根起码半斤以上重!#34他用手轻搓后说道。

    一边的长老兴奋地回应:#34算啥?这已经是我们的常规尺寸了。#34

    说着,陈老爷把玉米抛到后背筐子里,旁边的几个小伙子二三人齐力将满满一筐搬运到了碾场上展开晾晒。

    这片忙碌景象持续进行,彰显着收获时节的喜悦与汗水的回报。

    李伯父继续忙着翻晒稻草,脸上的欢颜就没有片刻停止。

    这一刻,一颗悬吊很久的心总算得以放下。四周的一些老者亦然,今年他们都异常高兴。

    作为这片土地的老农,他们仅需一看收获的情景就能大致估算今年产量的情况。眼前这小山般堆积的农作物,以往没有哪一年比这更多的了。

    但如今听说运输回村来的张石匠只带回三分之一的成果时,他们心中便不禁窃喜:这是因为作物丰收、收成良好的原因吗?

    “咱老李头,孙子真行!”

    一旁的白头老人翘起拇指,眼角里泛起了温湿的光芒。

    “这回产出这么多粮食,乡里的邻居们以后再不用担心饥饿了!”

    听到这话,李伯父露出自豪的微笑。

    “年轻的子孙自有他们的智慧,对于快要归葬土界的如我这般长者,能帮助则帮助,无法直接帮助则保证守护家庭就好!”

    这话说得正中肯,周围的老人点头附和:

    “的确如此,的确如此。”

    随即有老者问道:

    “那孩子可有成亲了?”

    一位长辈回应:

    “那个混小子还没有,下次他回家一定得让他认识个女子,不可孤独终老啊。”

    “嗯嗯,不错不错,哦,说起来我家老三那个……”

    “好了,别说那姑娘还没满十六呢。行了,赶紧干活。”

    李伯父一句提醒,旁边几个妇女已经悄悄聚在了周围。如若他此刻说出什么不当话,夜晚便会有人带着姑娘前来求见。所以,话题到这儿便就此结束了:“好了,不说、不动摇,家里的陈年老酒吧,取出来大家一起庆贺一下吧。”

    李伯父一听此言,立即打断了讨论,转眼功夫,妇女们纷纷起身靠近。一旦李伯父那边开了口,那晚上必然是有人带着女儿过来拜访。

    “别说了、不说了,不添是非。”

    “家中的那一坛酒还不快拿出来与诸位同欢?”

    另一些老人回应道:

    “庆什么呢?等到全部丰收之后再定。”

    有人玩笑道:

    “这老头子真是吝啬,要知道那批烟是你一人全扣下了吧?”

    李伯父闻言,笑着解释:“什么叫扣?那些是孩子的一点心意嘛!”

    老者反驳说:“这是孝敬啊!而论起关系我可是他的远表叔呢!”

    这时一位年老的乡亲站出来纠正说:“老杨三叔,你的年龄不对路子啊,轮辈分来说,在场的没人轮得上你说话。”

    笑声随之而来:“对啊、你这样不讲道理可不太好嘛,各位都在听你胡扯了!老杨头现在又是撒泼打浑了吗?”

    整个场面笑声一片。

    就这样,“等待你说出这句话”这一环节成为了游戏,众人嬉闹了一番后,关系多年的李伯父不再闹腾——毕竟,风雨共经的老友之间的关系,不是轻描淡写的可以动摇。

    “那就这么定了。”大家重新笑谈起来,

    “老二的那壶佳酿,何不多取一点出来共享一番,以表喜庆。”

    “庆祝什么事情呢?等到秋收完毕再说吧!”

    “嘿、嘿嘿,这就是你说的节俭么?你之前那一包烟明明就被您一人私吞了呀?”

    “说的那哪是什么‘私吞’,那都是孩子送给我这个年迈的长辈的一点心意。”

    随着一番调侃,话题轻松了下来,大家都为这年的大获丰收而欢声一片。

    一周后,在烈日照耀的打谷场,稻谷的水分急剧散去,干燥后的稻米色泽变成金黄色。

    家在田庄的人围成一圈。前方摆着一大堆的粮食,他们每人拿着一把就开始仔细梳理。被风吹晒的稻粒变得更紧实,仅仅一阵摩擦,便从人们手里快速剥落出来。很快,稻仓的底面已经全被一层厚实的稻壳所掩盖。

    如此努力了三天,整个村庄的人手上都被粗磨的伤口,终于收集完了所有的玉米,并趁著好天气,在晒谷场上铺晒两天,接着就开始装袋计量。

    夕阳西沉时,杨家庄的人仍旧兴致满满。

    杨大壮站在村庄唯一的一盏路灯下的庭院中,前面有两名壮汉各持一根粗大的约一人高的木质长棒,另一只手持著杆秤和大块铁锤,看起来非常吃力的样子。在两名壮汉的面前有个木框架,由绳子牢固地连接起来。

    四周的院子里还有不少人围着,在等着下一步的操作。他们脸上充满了期待之情。

    老爷!

    看到站在桌上、正埋头於文卷旁的杨老先生後,杨大壮微微点点头,手中的笔已经开始准备进行登记。

    好了,乡亲们,开始过秤!随着他这句话落下,身边的杨石头和一位小伙赶紧把一袋玉米抬上了木架。顺带也用绳索把秤杆的金属扣挂上了木架的钩子。两位大力士则迅速把木材放在木圈中,扛到了肩上。

    抬!

    随着两个壮士的一阵叫喊,秤砣拉下来抬起木架,杨大壮在一旁拨弄著秤砣。秤砣利用平衡原理作用著杠杆迅速平衡起来,在短短几息间,木架降落。杨大壮只需要看了一眼刻度上的秤星,脸上的笑容就已经露了出来。

    165斤,4两!

    165啊!

    顿时,周围的村民纷纷大喊起来。在旁边观察的杨老先生连忙记下了数据,心里做了减去皮的部分处理。实际上记录下来的重量变为了160斤,4两。

    即使减去了重量后还是引起了老年人的一番感慨:160呀,一般的袋子顶多也只有150来斤,这些玉米果真结实!

    不说也不说。在一旁窃窃私语的人又说了些什么。

    另一边的院子里,又一轮的玉米上秤。

    172斤,1两!

    166斤,8两!

    ……

    一处处的声音响起,大院内传来不断的欢声雀跃,记录的老人家也因为紧张的笔触而颤抖不已。这些重量不仅代表着食物的重要性,还意味着着村庄的生命线。整夜,屋外的声音还在延续,称量者已经换了几轮人,记录人也更换了好几位。

    院子的一角摆放着一堆高高的玉米袋子,堆积的高度似乎与围墙齐平。外面的阳光照射下来,一包包饱满厚实的玉米让每个人都安心了下来。不用叫了,今天我就睡在这袋上!兴奋不已的杨石头干脆躺在最上端的袋子里,吸入空气中浓郁的玉米香味,时不时在这处拍一下,彼处摸一番,大声地对着身边的小伙伴说道:给我留个床位,在上面睡觉,多舒服!这么多玉米啊,人生中的第一次见。

    老二!回家拿酒来,我们今天就在这里吃饭!

    在兴奋的气氛带动下,人们的话语天马行空。但所有人的共鸣就是对这次丰收成果的大加赞叹。

    #34志尽可攀,天高任你飞!#34

    在两米多高的围墙边,几个大字用石灰醒目地书写在墙上。即便不识字的人,因常见亦熟背之。

    李大胜引领着镇上的一批运粮小组,面对镇粮仓外全副武装的战士,他在心里构思着谈判策略。

    此行,不仅是为了支援国家,还暗含一份对自身村社声望提升的期待——他们李家湾希望能够在这个众多村庄中脱颖而出。

    在战乱年代提起李家湾的人,周边村无不点头赞服。

    而一旦战乱过去,村民们丢弃武器换锄耙,李家湾便也渐渐趋于平实。

    老一代村民对此多已接受。

    然而,那些尚未摆**辉记忆的年轻力壮之辈,又有谁能甘于平淡?

    今天便是他们试图扭转局势的一个机会。

    想象之下,几日后其他村落看到自己提交的粮食,恐怕会有如雷鸣般的震惊。

    这个念头让李大胜脸上浮现出一抹自信的笑容。

    不远处,几支村社首领齐聚一堂,讨论起李家湾的奇异之举:“老曲,看你笑那模样儿不寻常。”

    来自邻村男子身材清瘦,双眼敏锐无比。见到李大胜的笑容中似乎隐含着一些忧虑,他的身子下意识一寒。

    “不奇怪才怪,这就是李大胜的风范。”

    旁边汉子晃了晃略显酸痛的手臂,眉眼微蹙。对李家的状况,他已经了解了。送来的粮食比他们的村社要丰厚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