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其他小说 > 四合院:开局娶妻陈雪茹 > 第90章 对策
    秋雨的到来意味着夏日的热浪终落幕。

    那天,李建国刚到轧钢厂不久,脑海忽然响起了轻柔的铃声——那是他的通讯提示音,预示着一场未知的变故即将来临。

    叮,您的徒弟阎杰完成了一次车辆机械修理操作,给您带来100点修理技能经验值。

    恭喜您,您的维修技艺等级提升!目前技能已经达到专业技师上限哦!达到满级的额外技能回馈:机械专才师与卡车专家。

    此时,李国建神情微愣,万没想到最先满级的职业竟是维修工作。

    事实上,这项并非主力职业,只是阎杰会在车队空暇之际为自己的座驾进行简单的养护和修复。

    考虑到这个职业技能本就基础简单,经验累积较快,所以早早晋升了等级。

    于是他打开系统面板查看:

    机械专才

    天赋理解力让你自然而然对机械了如指掌,能精确发现问题,找到最合适的解决之道。

    卡车专家

    您的徒弟是车辆行家,任何与卡车载相关的损坏,他都能游刃有余地修好。

    这两个特殊奖励,一项是对身为师父的您——李国建;另一项是对您徒弟阎杰。

    尽管两者都是特技,然而李国建的专长仍然以徒弟的一百倍效力存在,具备了对所有机械设备的内在洞察。

    在系统的解读下,凡是可以运作的装置都被称作机械。

    也就是说,哪怕是自行车,也被包含其中。

    “这个专长很不错,比像素眼更为实际。”李建国的老摩托车最近频故障,机械专才恰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而像素眼这类辅助技能则更侧重日常细节。

    小郭,出自生产和质控部门,走进车间:“李主任,有访等你。”

    随后,随着他身后的一位女性,正是南钢的工程师秦晓丹,年后回到公司一直致力于自主研发的炼钢设备的研究。

    至今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

    面对秦晓丹的请求,李国建询问:“秦工,有何事情吗?”

    “下午我们计划再次试验机器,需要几位师傅帮忙操作。”

    秦晓丹提到的试验,即是检验他们自制产品的功效。

    设备已经在实验室多次启动测试,但结果始终不尽人意。

    团队花费数月尝试,起初充满信心,如今却因频繁修改变得有些尴尬,不愿再增加别人的负担。

    答应她之后,李国建午饭后便来到预设的试验区等待。

    随着员工陆续抵达,李国建立即进行点名确认。

    很快,厂长总工程师秦晓总携同其他九名轧钢厂与南钢的工程师到达现场。

    “李主任,你辛苦了。”

    秦晓总微笑着致意,然而明察秋毫者看出她心中忧虑满满。

    今天的试炼恐怕仍不保险。

    这在当时并不足怪,新中国初创阶段,许多设备技术均依靠西方,即便是小小打火石也在进口之列,反映出彼时生产力之低下。

    像重型机械如轧钢机这类大型设备的研发并不是凭借一股热情即可轻易完成的,即便模仿也有漫长的试错之路要走过。

    任何小疏忽可能都是试验失败的。

    “秦工您太气了,这些都是我的职责所在。”

    李建国点头道,其实他对面前的这些工程师抱有深深的敬佩之情,正是因为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铸就了中国未来的复兴之路。

    气话简短而到位,随后秦总工领着工程师们进入了车间,李建国也率领他的工人们一同跟进。

    在秦总工的指示下,设备依次进入运作状态。

    机械缓慢地加快速度,逐渐步入稳定运转状态。

    听着周围嘈杂的机械轰鸣与碰撞声,李建国心中陡然涌起一股思绪,那是他对于设备内部状况的直觉洞察:

    “内部流动不稳定?”

    “散热不足吗?”

    “钢锭定位盘平滑度不达标?”

    “推杆运动出现问题?”

    他们正在对今年的试运行部分进行调试,即轧钢工艺的第一环节,钢材初步加热处理。

    这个过程的目的在于增强钢的可塑性,减小形变难度,以便后续更顺畅的轧制。

    优良的加热流程可以改善钢胚内部可能存在的微缺陷。

    眼前的设备采用三分式加热系统,分为预备预热、加热阶段和均匀冷却三段流程。

    仅凭听觉,李建国就察觉出了许多细节上的问题,目光扫过后确认了心中的判断,这次的问题主要出现在高温区。

    内部流动不稳定,再加上推杆的不顺畅,造成钢材热量传递的不均匀性极为严重。

    局部过热将影响钢材的可塑性,这也是一次试运转常见的困境。

    以往这类情况大抵归因于操作不当或是过度加热。

    然而,这一次却是因设备自身故障造成的。

    “钢胚已严重过热,表层已出现裂纹,本次试烧宣告失败。”

    他做出了结论,身旁秦总工等人的神情则充满了期待却又紧张。

    片刻的加热程序告一段落,秦总工及众工程师立刻趋前检查结果,秦晓丹也拿着本子紧随其后,准备记录下关键数据。

    见到那些因过热已开裂的钢坯,工程师们眼中的热望瞬间化为阴郁。

    尽管早有失败预期,频繁出现相似的问题且无解的确容易让人感到沮丧。

    “为什么会这样,具体哪出了问题?”

    “明明我们都严格按照进口机器配置,甚至连螺钉位置都在模仿,为何总是败在这一步上呢?”

    几副年轻的面孔写满了失落。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明白为何会失败。

    秦总工程师沉声道:“晓丹,你把数据记下来。”

    说着,他的语气里带着一丝无奈与责备。

    秦晓丹默默靠近,望着结果几乎如出一辙的钢胚,无奈地在笔记本上记下数据。

    这时,李建国突然发言,他多年的经验在这一刻体现:

    “秦总工,尽管岗位不同,我作为工人工作这么多年,对于热轧工艺的理解也不无裨益。

    我认为重复发生的过热问题是加热区出的毛病,多次过热意味着那里存在问题。”

    总工微微点头,赞叹之余略带肯定:

    “李主任真是自成一体,凭借自学也能打造出水电项目,虽然你从未涉足加热阶段,但这确实揭示了一个事实——钢材裂开确是出自加热段。

    但关键是我们拆解了数遍,始终没有找到症结所在。”

    说到这里,他又叹了口气。

    他们都懂技术问题的本质,但也深知解决问题的道路往往艰辛无比。

    但是问题在于,他们知道问题所在却又找寻不出解决办法,这种失败感一度动摇了他们对资产专业性的信任。

    李建国明白,继续委婉地提示可能会让他们一头雾水,所以他也决定直截了当。

    他斟酌言辞后道:“秦工,既然已知问题出在加热阶段,设备本身没问题,那么,会不会推送系统存在问题?比如推送台不平可能使热流通道受阻,或是推送过程中的顿挫造成了局部过热和其余部分冷却不均呢?”

    这一番话说得很专业,就是初级工程师也理解了李建国的意思。

    听他这么一说,十名工程师都不由得紧张起来。

    总工秦也恍然大悟道:“对啊,如果不是加热系统的错,那就是推送设备的问题了。”

    随后,他表示由衷感谢:“李主任,你真解决了我们烦,我们这群工程师聚一起,都不如你的一个提示管用。

    您的经验丰富确实非比寻常。”

    “气了秦工,现在我们需要立刻打开设备检查,查清楚是不是推送设备的问题。”

    李建国保持着微笑,他知道即使心里有了定论也不能轻易表露出来。

    团队里其他人已经迫不及待了。

    这个问题已困扰了他们数月,多次分解都找不到根源。

    这次听到李建国的指点,他们意识到可能是因为思路局限。

    在确认加热设备没问题后,怎么就忽视了推送系统呢?

    庆幸的是遇见了李建国,否则他们可能会无尽纠缠在同一个问题上,甚至质疑自己的专业性。

    秦总工随即下达指令:“迅速组织人员进行解体。”

    机器很快就打开了,众人围着仔细检查。

    问题虽小不易察觉,不然早有发现。

    直到用尺度量时,才发现推送平台确有微弱的失衡,这就使得推送过程现小的误差,随着时间累积,错误变大,最终导致钢块过度靠近加热炉过热,加上推送棒停顿产生的加热不均匀问题。

    看到事情正如李建国所述般明朗化,总工和其他工程师不禁对他的观察入微和分析力表示钦佩。

    此前,包括总工在内的他们对高级技术工的尊重略有不足,觉得他们可能只是技能熟练罢了。

    然而今朝相见,他们意识到自个儿确实目光短浅,十个工程师合力探索多月也无法解决的问题,他人一眼便看出了症结。

    “李主任,我对你是真佩服。

    这个问题缠绕我们三个月,毫无头绪,若非今的在场,可能还要拖延更多时候。

    如果自助设备研发成功,这其中也有你的关键贡献。”总工秦握紧李建国的手,无比激动和感谢。

    他的行动还纠正了他们先前对高级技师那种轻视心态。

    李建国笑道:“秦工,是不是我们的功劳还需要等待设备开发完毕后来说,我们现在只是找出问题所在,不过想要解决却并不轻松。”

    正如他所言,比如推杆不平整的情况并非源于质量不佳,而是由于国产设备的基本标准或铸造工艺的局限。

    他们的竞争对手可能能在平整度上达到10分,而他们能做到的不过是3或4分。

    并不是不努力,而是能力上有差距。

    秦总工程师深思这一点后赞同地点点头:“说得是,我们从前从没想到推送设备竟会有问题。

    主要是我们当时的验收并未发现问题。

    但现在看起来,我们在制定标准上就已经落后了太多,与进口货明显不在同一级别。”

    旁边的另一位工程师也附和道:“我们的设备压根就没有精准铸造工艺,想要改进得提高所有设备的制造精度。

    但我们若想仅靠运气,通过大量生产挑选,无疑将耗费时间并造成材料浪费。”

    “让我试试吧。”

    李建国自告奋勇地说。

    虽然大型推杆这种物件不是钳工车床的擅长领域,然而李建国的”像素眼”至少能像一把测微尺,指导熔铸车间的工人尽可能缩小误差。

    “师父,您能行吗?”

    秦工的女儿秦晓丹问道。

    她的语调带有疑问,但眼中充满期待。

    周围的人虽然知道李建国并不是锻工,仍给予了他莫名的信任。

    李建国保守道:“应该会有希望,姑且试一下,不行咱们再另想对策。”

    他自己并不自负,毕竟具体执行的是车间工人们,他能做的只是一个外部观察员。

    此刻并无更好的对策,众人只能信赖李建国的好奇心和勇气,决定让他说干就干。

    接下来就是一系列的前期准备,因为他在研发中并非主要角色,所以首先要向他讲解推动设备的技术细节。

    李建国以其独特的技艺,不仅理解和操作机器运转自如,就连这些零配件也都一目了然,甚至还能发现改进的余地。

    然而,主体装置已完成,改动对设备运行帮助有限,因此他选择了照原定设计开始锤锻。

    与李建国协作的是熔铸车间的一名八级大师傅,全车间也只有三位而已。

    八级工果然值得信赖,在李建国的协助下,两次锤锻就锻造出一枚达到要求的推杆。

    秦总工程师及团队紧锣密鼓。

    那天夜晚全员加班,组装设备后,第二天黎明时分就展开新一次测试。

    李建国依然在一旁观摩,待一整个测试环节结束后,尽管坯料尚未出炉,他已经确信加热步骤已经顺利完成。

    不出所料,三段式加热炉顺利排出光洁完整的钢坯,色泽与采用进口设备加工的效果如出一辙。

    “成了!我们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