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都市小说 > 教授重生,我在1977上清华 > 第393章 大人物的担当
    这个问题,对刘弘毅而言,其实是有答案的。

    但他有答案没用。

    楚州地区拿不定主意,静江省也拿不定主意。

    “那楚州现在是怎么规定的?”

    显然,徐启迪对此也有些不好拿。他虽然位高权重,但目前主要是分管精神文明建设和宣传领域这一块,对这样的大事,也不能轻易表态。

    刘弘毅说道:“楚州现在试行了一个办法,就是暂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六个人。不包括个体户本身在内。”

    “乡村小集体企业,原则上不对外招工,优先满足本集体的成年者。如果因为技术和销售管理等方面的需要,必须要对外招工的,一是要报县里批准,二是招工总数不得超过企业总员工人数的百分之二十。”

    “哦,这倒也是个办法……”

    既不会过于限制个体户和小集体企业的发展,也不至于一下子就变成“资本主义”。

    刘弘毅却摇了摇头,说道:“已经遇到问题了……”

    “哦,遇到了什么问题?”

    “许多个体户的作坊,六个人远远不够。楚新县小柳巷那边,有个做面条的师傅,面条做得特别筋道,很受欢迎。他雇了六个人,还是忙不过来,多次打报告说,要多招几个学徒,县里不敢给他批……”

    “另外还有一个例子,就是军工企业退休的一位老师傅,是个八级工,水平很高。他回家搞了个小加工厂,专门为摩托车厂生产一种配件,就他那个作坊做出来的合格率最高,符合摩托车的要求。但这个六个人雇工的规定,限制死了他的产能,摩托车厂急得跳脚……”

    “嗯?你们的摩托车厂,还有零配件加工外包的?”

    徐启迪扬起了眉毛,显然有些意想不到。

    “是的,徐书记,这是一早就定下来的发展策略。建工厂,不但是为了解决城市待业青年的就业问题,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还有一个更大的作用,就是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把一些零配件外包给个体加工厂,一方面可以确保工厂的规模不至于太大。现阶段,我们极度缺乏大型企业的高端管理人才。”

    “一个几百人的工厂和一个几千人的工厂,在管理难度方面是完全不一样的。”

    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就是:一个合格的营长,不见得就是一个合格的师长。

    “如果每个工厂都搞全产业链,那楚州现在就会出现至少十几个大型企业,职工最少都得在三四千人以上。”

    “但是楚州地区,找不到这么多能管大企业的人才。”

    “这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

    “毕竟几年之前,楚州都还是一个农业地区,工业基础极其薄弱,基本上没什么人有管理大型企业的经验,只能赶鸭子上架。”

    “所以艾高峰同志和我父亲,就定下来这样的策略,尽可能把一些零配件外包给个体加工厂。”

    “在控制企业规模的同时,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这些遍地开花的小作坊小加工厂,不但吸纳了大批的劳动力,也极大地减轻了企事业单位职工编制的扩张。”

    “同时,每个小作坊小加工厂都是一个小型的培训基地,可以为工业产业培养出大量的熟练工人。”

    “等他们掌握了一定的技术,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之后,他们又会自立门户,开自己的加工厂。如果全部把他们都招收进国营和集体企业去,他们最多就是一个优秀的技术工人,却不会成长为企业家。”

    “另外,市面上也会缺乏活力,经济发展的速度,远没有现在这么快。”

    “现在楚新县城郊区,新建起来两条街,全部都是这种小型加工厂。”

    “除此之外,这两条街道上,还开了一些小饭店,杂货店,以及其他服务行业的店子,很是热闹。”

    “不知不觉间,城市的规模就扩大了很多。”

    徐文心突然笑起来,轻声说道:“这是你的建议吧?”

    刘弘毅笑着反问道:“胡出此言?”

    徐文心撇了撇嘴,说道:“这不就是你最开始搞电风扇厂和家具厂的思路吗?大量的零配件外包给其他工厂加工,咱们学校的工厂,主要就是组装。”

    对刘弘毅这三年来,在庆华的所有动作,徐文心都特别关注,了如指掌。

    刘弘毅也笑了,挠了挠头,说道:“咱们三产办的主任是赵远方老师,他那个时候,还是个计算机专业的教授呢,猛一家伙让他搞个几百上千人的工厂,搞不好就会手忙脚乱的。总也得给他一个适应的过程。”

    “当然现在的话,那就是小儿科了,整个庆华科技发展总公司,几千号人,他也管得井井有条。”

    “已经是大将之才了。”

    徐文心抿着嘴笑。

    这个人啊,总是会不遗余力地推荐自己身边那些亲近的人,怎么这么会为人处世呢?

    不知不觉间,赵远方老师就在她父亲心目中留下了一个极好的印象。

    徐启迪何等睿智,对刘弘毅这种不动声色的“推荐”,也是非常欣赏。

    年轻人,不急不躁,说出来的话,让人听着就是舒服,如沐春风。

    对于刘弘毅提出来的问题,徐启迪想了想,说道:“这样,小刘,你可以回去告诉你父亲刘楚安同志,如果确实有利于发展生产,那这个政策,还可以适当放宽。”

    “六个人不够,那就加到十二个人嘛。”

    “个体户规模太大,也可以考虑变成正式的企业。”

    “当然,如果需要的话,我也可以给边至诚同志打个电话,让他支持一下楚州地区的改革尝试。同时啊,我也会把这个情况,向大领导汇报的。”

    刘弘毅顿时大喜,站起身来,朝徐启迪微微鞠了一躬,由衷地说道:“那就太感谢您了,徐书记。”

    “您的这个指示,一定会为楚州地区,为我父亲解决燃眉之急。”

    徐启迪虽然并不分管工业生产这一块,但他既然这么说了,以他的性格,他就会担这个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