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罗斯福在炉边谈话中所说,过去两年的经验已经证明,任何国家,都不能对纳萃姑息纵容。
老虎不可能被抚摸成小猫的,美利坚若是想与纳粹共享和平,那只有彻底投降。
在谈话的结尾,罗斯福正式宣布,美利坚将要成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
这番讲话还有租界法案的实施,激起了德意志的强烈反对。
纳萃党报,人民观察家报,声称,我们现在知道,我们是在和谁斗争了。
最后的战斗已经开始。
德军最高统帅部也认为,美利坚这等同于向德意志宣战。
雷德尔和邓尼茨向希特嘞请命,出动他们如狼群一般的潜艇部队,去猎杀大西洋上的美利坚船只。
希特嘞这时表现出了充足的战略定力。
他一再警告海军,任何情况下,都不得在禁区以外,和美利坚船只发生冲突,就算在禁区以内,也必须有明确的命令,才能行动。
在美利坚疯狂给英吉利提供军事援助的时候,希特嘞忍住了,没有对美利坚动手。
这份理智,让很多人感到意外。
而在大唐,李靖则对此毫不意外。
“能成大事者,当有大格局。”
“眼下的欧洲战场,已经让希特嘞焦头烂额,他无意招惹美利坚,如此才是明智之举。”
“这希特嘞能忍下来,倒是不凡。”
李靖觉得,希特嘞是出于分身乏术的考虑。
而事实上,他之所以能忍住,只是暂时的。
因为眼下,他有一个即将实施的大计划。
而一旦这个计划完成,他是再也无法忍受,美利坚的“冒犯”。
之所以压住海军,不让他们对美利坚的船只动手,这是因为,希特嘞不想让任何事情,干扰了他,即将实施的大计划。
这个计划是如此重要,已经花费了他好几个月的精力。
但他不知道的是,罗斯福对此早有预判。
如果希特嘞仔细阅读租借法案的文本,他会发现,这里面并没有把援助的对象,集中于英吉利,而是任何美利坚总统,认为对国防有重要意义的国家。
为什么罗斯福不写明是哪些国家呢?是哪一个国家让罗斯福感到,他未来可能会支援,但现在又不能明说呢?
天幕中的这一段,让众人看的有些云里雾里。
同时,一种后世枭雄,隔着茫茫大洋,隔空交手的对弈感,扑面而来!
这是高手之间的对决,是后世,站在人世间顶峰的大人物之间的较量。
一时间,无数人大为好奇。
希特嘞所酝酿的大计划是什么?
而罗斯福在除了英吉利之外,所想要援助的另外一些国家又是谁?
看着天幕,众人越发好奇。
天幕中,出现罗斯福深夜被人叫醒的画面。
1941年6月22日,罗斯福被从睡梦中叫醒。
手下告诉他,德意志刚刚对另一个国家发动了攻势。
如果要说,美利坚人究竟是在哪一天,走上了世界霸主之路,那就是在这一天。
德意志与苏联,欧亚地区中,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也是对美利坚,威胁最大的两个国家,在这一天,决定互相残杀。
这是上天送给罗斯福的礼物。
他现在拥有了最大的主动权。
除了他之外,所有的玩家都已经下场,而最后下场的那个人,往往就能夺走胜利的果实。
苏德战争的爆发,印证了罗斯福几个月以来,收到的情报。
而他已经想好了,下一步该怎么走。
原来如此!
怪不得希特嘞会容忍美利坚对英吉利的援助,原来他正在全心全意准备着,对苏联的入侵计划。
怪不得美利坚迟迟不下场,原来他在等着苏德之间爆发战争!
这一刻,众人恍然大悟。
原来双方各有计较,这才“配合”的如此默契!
大汉位面,当看到苏德战争爆发,刘彻顿时眼眸一亮。
他知道,罗斯福一直在等待着的机会来了!
“美利坚会下场吗?”
“如今英吉利已经被打的举步维艰,法兰西更是早已投降。”
“眼下苏德之间爆发战争,放眼整个世界,除了美利坚之外,其他的所有大国,都已下场。”
“美利坚是实力,保存得最完整的一个国家。”
“如此时机,堪称天赐!”
刘彻炯炯,心中即好奇,美利坚接下来的选择,又对罗斯福的种种所作所为,敬佩不已。
看看他自上台来所做的一切吧,他就像是一个公交车司机,驾驶着美利坚这辆汽车。
每每在遇到决定命运的十字路口时,他总能找到最正确的那一条道。
而眼下,最好的机会已经出现,罗斯福会放过吗?
而他所谓的下一步......又是什么?
此时,无数人都抬头望着天幕,期待罗斯福的下一个举动。
6月24日,罗斯福宣布,会尽一切努力,援助苏联。
这又一次,又招来了他人的反对。
美利坚陆军部告诉罗斯福,从他们专业的军事角度来看,希特嘞只需要1~3个月就可以征服苏联。
英吉利的军事部门,也是类似的观点,他们给出的时间是6~8周。
开战之初的情况,似乎印证了他们的话。
德军在两周内,饮马第聂伯河,不到一个月,打进了苏联重镇,摩棱斯克。
数十万的苏联军队,在一个个包围圈中,被绞杀。
布琼尼、铁木辛哥、赫L晓夫,这些苏联最顶级的大将,一个接一个败下阵来,逃往莫斯克的大门,已经打开。
在美利坚国内,除了军事上的悲观,对****的敌视,也阻挠着罗斯福,对苏联实施援助。
罗马教皇发布通谕说,G产Z义在本质上就是错误的,不应向他们伸出援手。
在美利坚这样一个基督徒,占多数的国家,教皇的话,产生了广泛影响,孤立主义者,也趁机跳了出来。
参议院贝利特克拉克说,这是狗咬狗的战争,我们应当远离这一切,管好自己的事情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