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台县办公大楼外,韩局长等在广场上。
张亮、庆军下来后,向韩局长介绍了两位来。
南台县办公大楼的负面报道,来之前看过了。
报道介绍了这几年县里财产状况。
有水无山,一马平川,百姓基本上靠天吃饭。
既不靠海,也不靠山,经济简单。。。
财政收入除了必要的基建、办公、医疗,公务人员百分之七十开支。
。。。
来的路上,顺便找了一个村子百姓家里看了看,冰箱、电视也是齐全。
听说省城来的,又是采访,老百姓自然热情,用大茶缸子沏了满满一杯茶,喝茶的是那种当时很流行的二两装酒瓶。发明这种酒瓶的人很聪明,二两一个,渴完了带走回家当,茶杯、酒杯的钱都省了。
“不瞒你们说,现在这日子比以前是好多了。可也没啥物件。”
“种地,那出不来啥钱。去了这个那个的,搞不好还搭钱。”
“这村子里,我家小子拉些货脚,还算可以。不过成家了,不指望我们不知足了。”
“村里,这不有些能耐的都往外跑,也没见着拿回钱来。”
“农村平日里好办,吃啥的,自家地里就够了。怕就怕有个病灾物的,看不起啊。不像你们城里报销。”
“头前,后街老孟家老太爷,送去医院抢救,三千都拿不起啊,就抬回来了。”
“大姨,你家这冰箱我能看看吧?”王萧萧看着眼前两们的小冰箱,打起了主意。
“看吧,看吧,没啥。呵、呵。”农村家妇女多性格开朗。
“看吧,别见笑啊。”炕上坐着的老爷子,面露窘色。
“大姨,这冰箱里面啥也没有啊!不费电啊。”
“呵呵,你打开下面的。咱们也没啥放的。就是上面给小孙女冻些冰棍。”
村子不大,几百户人家。
一色的土道,道路两侧家家户户院外的路边上堆着苞米杆子。
因为是扶贫点,上面扶贫时,把院墙重新砌了,铁门把原来木板子钉的门也换了,有些新意。
村里唯一一棵大树,枝叶茂盛,曲曲弯弯,树伞足足有一户人家那么大。
大树粗得四五个人也不能抱拢。
围着树用砖垒了一圈,算是可以坐着了。不知道谁家把水泥板拿来,再用砖垫起来,就成了桌子。
村里的土路因为多日不下雨,所以很平坦,仍然有车辙痕迹能够看出。
三个人除了庆军穿着米色的夹克衫,两位记着西装,在村里很刺眼。
路上,大姑娘小媳妇,难免多看了几眼,有些好奇。
一些打扮时尚的女人,长得有姿色,毫不掩饰的目光,像是长了钉子。
闲聊中得知,村里有冰箱的人家并不多,电视倒是很普及。
较十多年前,村里的百姓已经很满意了。
王萧萧的母亲是省里政府部门的,十多年前,改革开放初期,去最贫困的几个地区搞调研。
回来的调研报告,令人落泪。
省里西部地区一户山村里,家家户户穷得全靠上面救济粮。有的人家穷的,四口人,盖着一床翻了花的棉被。家中一条裤子漏了洞,谁出去谁穿。
十年后,农村有了大的改观,依然无法去掉贫穷的帽子。
农村穷不穷,一看路,二看库。
看路,哪个村有油漆路,水泥路,哪个村就富。
看库,哪个村家家户户库里堆着苞米杆子,一定不不富。
。。。
“早听张亮说了,省里来的大媒体、大记者。这次来要采访些什么?
听说要采访政府的新大楼,韩局长表情微微变了一下,瞬间又恢复了一来的热情。
“这样,来了先到咱们局里坐坐,顺便参加参加里面。”
“这楼正面是新建的广场,前边那个雕塑是请你们省里美术学院教授设计的。”
“那个旗竿也是一同设计的。”
在韩局长的引导下,一行人顺着楼梯向上走去。
县办公大楼的正门比地面高出了很多。
正面面对广场,延沿阶而上。
车辆可以从两侧的通道,直接开到正门处。
门前下车处的上方是一个巨大的方型雨搭,来人下车既不会日晒,也不会雨打。
韩局长他们往上走的档儿,王萧萧在后面跟着,走得很慢,低着头,像是在数什么。
“王哥,在数一百单八登呢吧!”庆军回头笑着打着哈哈。
“一百单八登倒是没有。一共二阶,每阶18登,共36登。”
王萧萧,同样打着哈哈说。
到正面,巨大的雨搭,被八根方形柱子支撑。
正门是一排清一色的铜门,左右四扇,中间是圆形转门。
“韩局长,咱这大楼东西长有一百多米吧!
“好眼力。东西长,126米,十二层楼,高36。9米。”
进入办公楼,是一个两层楼高的挑空大厅,从上到上,一水的理石砖。
楼上二层的围栏,也是石材的。
楼内有四部电梯,左右各两部。
韩局长的办公室在六楼。自己一屋,里外间,面积并不大。
站在窗前向外望去,广场非常宽广。
远处三公里处老县城隐隐若现。
趁着韩局长忙着招呼人的时候,王萧萧和同来的记者志辉使了个眼色,出去了。
。。。。。。
张亮是这里的熟人。自从画弧,货被扣了,人被罚了之后,张亮就改了行。
虽说这村里人没有多大文化,但是人要精起来,天地都为他们说话。
张亮原来在村里处事就自来熟。
家家户户有个大事小情的离不了。
喜事当主事的,把来来过往的弄得一团和气。吃着、喝着,末了还能挟上条烟,拎两瓶酒走。
白事张亮也是不放过,动情的时候,哭得比亲儿子还亲。
张亮当过村里治保委员,就这一点不好,找着治保的机会,一个劲的往人在外打工的媳妇家里去。
时间久了,人家家里公公、大伯子不干了,难免就风言风语的。
张亮人机灵,看出苗头不对。又见人家出去打工,挣了些钱,索性辞去了治保主任工作,混进了县城里。
不画弧了,以前挣钱的本事打了折扣。张亮就跟着人跑腿倒腾五金、水泵、煤炭。
县城里不大,倒腾这些就得吃吃喝喝。加上人会来事,就结识了这个局、那个局的局长。
日子不错,在县里买了房子,娶了媳妇,生了孩子。又在城边租了块地,开了个大车店,院子也没有闲着,堆放着煤炭,住店的也多是倒腾煤炭的人。
张亮这人灵光就在于,他倒腾煤炭,开大车店,却从来不在那呆着。
和局里的领导接触多了,张亮觉得,在那个地方呆久了,全身都是煤焦油子味,没档次,被人瞧不起。
也从来不和外人提起自己的生意,反正饭桌上不差事,来了官员们,店面上可好的上,还不时的引见一些省城的,市里的,一同招待。
给人感觉,他更象是办公的人员。
。。。
王萧萧在楼里转着,走到了距离韩局长隔两个屋子的办公室。
办公室很明亮,二十个平方。
“怎么样,搬进新大楼,条件好了吧?!”
世间有一个最智慧的打听,就是“明知故问”。
眼见着不大的房间里,有十多位办公人员,王萧萧故意这样问。
“好啥啊。你看看,这隔断一人就一平方米,屋子里去了桌子,就过道了。”知道是韩局长的人,自然也就热情着,口头上也没了遮拦。
据说后来报道播出后,县长还特意调查此话是谁说的。查来查去,也没查出个准信来。
“以前咱们是二三个人一个屋,现在除了办公桌,现就是几个档案柜。”
“自己的东西啥也没地方放。楼是新了新,条件照过去差多了。”
“县长的办公室呢?
听说有二百多平方米,咱们是六楼,县长在九楼,从来没去过。”
“我去过一送材料,那办公室真气派,占了整个东边,里外间。”
“办公室是大,不过秘书坐在进门的过道里,也见不着个亮。”
两个同屋的也凑了过来,小声的说。
事过多年后,王萧萧再次来到南台县时,县长原来东侧堵头的办公室被打开了,分成了几个办公室。这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