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其他小说 > 皇明圣孙 > 第294章 朱元璋的打算
    时间稍微往前拨一点。

    洪武二十六年的春天,来自高丽半岛的消息也如同春风一般,源源不断地传回了大明京城。

    草色虽已青青,但江南春寒仍未散去。

    朱元璋与马皇后以及太子朱标正围坐在暖阁之中,共围着一炉刚泡好的龙井茶,茶香袅袅,气氛宁静。

    当太监匆匆步入,手中紧握着一份电文,脸上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他跪倒在地,双手呈上战报,声音中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陛下,娘娘,太子殿下,高丽的捷报到了!”

    朱元璋闻言,眼神一亮,连忙接过战报,匆匆浏览起来。

    随着他目光的移动,脸上的笑意越来越浓,最终忍不住朗声大笑:“好!不愧是我朱家儿郎!”

    马皇后与朱标也猜到了,他俩相视一笑,心中满是欣慰。

    朱标给马皇后举着看,马皇后轻抚着绣有龙凤呈祥图案的衣袖,扫了两眼温声道:“陛下,英儿这孩子果然不负众望,高丽之事既已平定,我大明威名更盛,实乃社稷之福。”

    朱标细细看过,亦是说道:“李成桂篡国谋逆,本就是大逆不道之举,我大明王师应天靖贼,如此方能震慑宵小,否则,宗藩之属何在?”

    朱元璋放下茶杯,站起身,背负双手,在暖阁内缓缓踱步,沉声道:“高丽平定,世子王奭回到开京顺利即位,局势趋于稳固,此乃我大明的一大胜利......但咱更看重的是,英儿能在异国他乡,将我大明的文化、制度播撒开来,使高丽人心向明,这才是长治久安之道。”

    马皇后点头赞同,眼中满是慈爱:“陛下所言极是,英儿这孩子,既有文韬武略,又目光高远,实乃我大明之幸。”

    朱标则提议道:“父皇,儿臣以为,应当即刻下旨表彰此战功臣,并赐以重赏,以激励我大明将士,同时也向天下昭示我大明之恩威并施。”

    “标儿所言极是,自主帅凉国公蓝玉,副帅燕王朱棣、吴王朱雄英以下有功将士,都要重赏!”

    朱元璋闻言,沉吟片刻,道:“另外,即刻拟旨,以郑国公常茂为高丽安抚使,并赐金银珠宝若干,以示嘉奖。同时,着其继续留驻高丽,协助高丽国王王奭稳定局势,逐步推行我大明之制,等到局势彻底稳固,再撤回釜山与济州岛。”

    朱标心头一凛,但并没有多说什么。

    不让北线明军里又添新功的凉国公蓝玉和燕王朱棣留驻高丽,显然是为了防止这两个桀骜又有能力的人,在外面拥兵自重。

    言罢,朱元璋转身对朱标吩咐道:“去拟旨吧,并告知英儿,咱对他寄予厚望,望他勿负咱之期望,继续在高丽建功立业,至于归国就藩的事情,处理好那边的事情后再说。”

    “是,父皇!”朱标应声道。

    等到朱标走后。

    马皇后目光温柔地望向朱元璋,轻声细语道:“英儿这孩子聪明伶俐,又历经战火洗礼,定能在吴地大展宏图。只是,吴地风土人情与京城大不相同,我们需得细致筹备,让他能回国就迅速适应下来。”

    所谓“儿行千里母担忧”,马皇后作为奶奶,自然更是如此。

    朱元璋点了点头,说:“咱会派遣锦衣卫前往吴地好好研究当地民生、商贸、士林这些方方面面的情况来给他做个参考。”

    “王府呢?现在建的如何了。”马皇后又期盼地问道。

    这种事情要是朱元璋不告诉她,马皇后肯定是不知道的。

    “已经基本完成了。”

    这件事情朱元璋还是留了些注意力去盯着的,他拍了拍马皇后的手背,说道:“王府肯定是既符合皇家规制,又能体现苏州这些园林的特色.....三护卫也拣选些精兵强将,确保英儿的安全无虞。”

    “苏州安全得很,倒是不担心这些。”

    马皇后补充道:“还有英儿的日常生活起居,需选派经验丰富的宦官、宫女,我得亲自在宫里选些精干的。”

    朱元璋点点头,随即话锋一转,道:“等回来的时候,好好举办一个献俘仪式,以彰显朝廷重视。”

    “可以多邀请些致仕官员及宿老代表。”

    “嗯。”

    朱元璋望着窗外春天的蓝天白云,忽然叹了口气:“唉......”

    “陛下怎么了?”

    “妹子,过了这年关,咱六十六了,老了啊。”

    朱元璋抬手止住了对方的话头,继续自顾自地说道:“妹子,你还记得四十年前的事情吗?”

    “记得。”

    马皇后先是晃了晃神,随后点头说道:“四十年前......那时候你二十六,还是个壮小伙子,我也正年轻着呢。”

    “是啊。”

    朱元璋的神情中有几分追忆:“当年咱带着徐达这二十四个兄弟,雄心壮志的出了濠州城......现在的人只知道‘淮西二十四将’,哪晓得那次出师不利,半道上咱就得了重病,被抬回到濠州城养病,昏迷了半个来月才醒来,险些就死了。”

    马皇后的心一颤。

    她知道朱元璋想起四十年前的事情,是哪一件事。

    但她却不忍说。

    因为四十年前,她的养父郭子兴做的事情,实在是不地道。

    当时朱元璋刚醒,郭子兴就不想养一个无用之人了。

    说实在的,要是旁人,那真不怪郭子兴,因为濠州城城里到处缺粮不说,义军内部还在频繁的摩擦、火并......可朱元璋毕竟不久前还救了郭子兴的命!没有朱元璋的那份智勇双全,郭子兴早就被赵均用、孙德崖拷打致死了。

    但饶是如此,朱元璋醒来后过了几日,郭子兴就故意扶着拐杖从朱元璋屋前经过,并且嘴里还连连发出叹息之声,催着大病初愈的朱元璋出城卖命。

    因为当时郭子兴手下缺人,而城外远处一山寨有一支队伍想要投靠濠州,但又犹豫未决,而郭子兴的一个朋友在其寨中,于是想要派人与其联络,收服这支队伍,郭子兴自己又不敢去,也没人敢去......换句话说,在那个年岁,去了就大概率会被人剁了,毕竟山寨里说是义军,其实就是盗匪。

    所以,大病初愈的朱元璋,知道郭子兴故意来这里表演这么一通,其实是促使他前往游说的意思,朱元璋怕郭子兴觉得自己这个干女婿是吃白饭的,被当作弃人,当晚强撑病体,谒见郭子兴就被郭子兴,郭子兴稍微推辞了一下,就把朱元璋赶去卖命了。

    而接下来这个故事的前半段,朱元璋是给朱雄英讲过的,只不过出于“为尊者讳”的原因,没把前因的具体情况交代的太清楚。

    但朱元璋的内心,对郭子兴固然有感激,可又怎么会没有怨恨呢?这种事情,换谁都有怨恨。

    而朱元璋进了土匪窝,也是险象环生。

    当时他拒绝了费聚代替他的建议,进了土匪窝,土匪头子问他为什么来,听完表面答应归附,并请朱元璋留下信物为证,于是朱元璋留下香囊一枚,土匪头子也以牛脯来献,朱元璋吃完以后,土匪头子跟朱元璋说你们先暂且回去,等营中收拾好再前往投奔。

    这显然是糊弄人的话了,不过朱元璋此时手里没兵,所以只能留下费聚在其营中,而过了三日费聚早晨跑了回来,对朱元璋说这伙土匪想往别处跑。

    朱元璋借了三百兵,邀请土匪头子来会谈议事,并让朱元璋这边的三百人簇拥着一起观看,然后又放其回去,连续三次,使之放松警惕,于是趁机绑架了土匪头子,令五十个壮士簇拥土匪头子离开营寨,走了十余里,再派人假传命令于其营,等到这些土匪出营了,即烧毁营寨,绝其退路,带着全营人马回来。

    而这全营人马是多少?三千人!

    这伙由流民变成的土匪,成了朱元璋皇图霸业的第一块基石。

    有了淮西二十四将,有了这三千兵马,才有了往东趁夜偷袭元将老张知院的本钱,而元将弃军逃跑,朱元璋俘获得到精壮二万人,短暂训练后,就率军往南攻取滁州,从此踏上了称霸天下的道路。

    可以说是,这次深入虎口,才是朱元璋真正意义上发家的第一桶金。

    以至于如今四十年过去了,想起二十六岁的自己一往无前的身影,还是颇有些感叹。

    “都过去了。”马皇后安慰道。

    “是啊,都过去了。”

    朱元璋的兴致高了些,他欣慰地说道:“咱就觉得,鸭绿江南岸背水一战,英儿就有咱当年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气魄!当年咱也不是没退路,可男子汉大丈夫,就该有这份闯荡。”

    “英儿像你。”

    “说句有私心的话。”朱元璋说道,“比标儿还像我,标儿没上过战场。”

    “总之啊......现在英儿能文能武,在地方和军中都有了些威望,以后的事情,咱就放心了,毕竟,咱这把老骨头了,也没几年活头了。”

    朱元璋说到这里,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忧伤,但很快又被坚定所取代。

    他转过身,望向马皇后,继续说道:“妹子,你知道吗?咱一直在考虑一件事,关乎咱们大明的未来,也关乎咱朱家的传承。”

    马皇后闻言,心中一紧,但脸上依旧保持着温婉的笑容,轻声问道:“陛下心中所想,定是为了大明江山的长治久安,臣妾愿闻其详。”

    朱元璋缓缓踱步至窗前,凝视着窗外的蓝天,似乎在思考如何措辞。

    片刻后,他转过身,语气坚定地说道:“妹子,咱打算再过两年,就将这皇位禅让给标儿。让他正式继位,成为大明的新皇帝。”

    马皇后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但很快便恢复了平静。

    她几乎是瞬间,就明白了朱元璋此举的深意,于是点头表示赞同:“陛下深谋远虑,此举定能稳固大明基业,臣妾全力支持。”

    朱元璋欣慰地笑了笑,继续说道:“更重要的是,我想亲眼看着英儿被立为皇太子,这样咱们朱家三代同堂,皇位传承有序,我也能安心了。”

    “英儿这孩子,确实继承了您的智勇、胆识,将来定能担起大任。”

    朱元璋点点头,眼中满是期待:“是啊,英儿如今不仅知兵,更难得的是他心怀天下,懂得治国之道,有他在,我大明江山定能更加稳固。”

    说到这里,朱元璋似乎想起了什么,话锋一转道:“不过,在禅位之前,我们还需要为标儿和英儿做好一切准备,包括朝政的稳定、军权的交接,这些都是要处理好的......这件事情你知我知,其他人就决不许知道了。”

    马皇后闻言,认真地点了点头:“陛下放心。”

    朱元璋满意地点了点头,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许......这是他接下来的人生里最重要的一步了,将大明江山交到下一代手中,再确立好下下一代的继承权,如此一来,未来数十年,大明江山都将不会被轻易动摇。

    毕竟,皇位继承人就是国本,确立好了,奸邪小人就不会生出歪心思,国家就会长治久安。

    而随着年岁的流逝,朱元璋也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的力不从心。

    ——衰老,是所有人的敌人。

    所谓“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便是这个道理了。

    朱元璋并不是一个特别留恋权力的人......之所以很多人有相反的印象,是因为朱元璋的勤政以及某些近乎偏执的行为,但是实际上,朱元璋所有行为的动机,都是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稳定繁荣的大明。

    朱元璋不相信子孙后代能够具备超过他的能力和品格,因此他才会拼命把一切制度都规定下来,把他这一代能够做到的事情都做到,甚至给后面的下一代都安排好。

    而经过这么多年的历练,朱元璋是相信朱标,能够承接这份至高无上的权力与责任的。

    除此之外,朱雄英这三年的出色表现,也赢得了朱元璋的认可。

    到了朱元璋这个岁数,是确定不了什么时候意外会到来,生命会结束的。

    因此,他必须要在自己还维持着健康和判断力的时候,把皇位传承都安排好。

    而为了这一点,他不介意当几年太上皇......毕竟,“太子”只要还活着,就没有定俱备同样继承权的“太孙”的规矩和理由。

    但只要朱元璋自己禅位,让朱标继位成为皇帝,那么朱雄英就可以马上被立为太子了。

    不过,这件事情也不是特别着急。

    毕竟朱元璋虽然感觉身体情况有些下降,但并没有重病,也没有令他急火攻心身体迅速被摧垮的事情,所以,这一切还有时间。

    他还需要对朝堂中枢以及地方的人事和各种制度,进行一系列的调整,好方便朱标继位收拢人心......而朱元璋也相信,在他的精心安排下,大明的未来一定是一代更比一代好的。

    在朱雄英忙于在高丽巩固大明势力的同时,远在日本......呃,可能也没那么远的室町幕府,幕府将军足利义满也在密切关注着高丽的战局变化以及大明接下来对日可能采取的策略。

    随着李成桂战败自刎的消息传来,足利义满很清楚,这一事件将对日本与大明的关系产生深远影响,他立刻召集了手下的重臣——包括斯波氏、细川氏、畠山氏在内的“三管领”,以及负责侍所的山名氏、一色氏、京极氏、赤松氏这“四职”。

    畠山基国、斯波义将、细川满元、赤松义则、一色满範......这些在京都的重臣,都集结于幕府“花之御所”的议事厅中商讨对策。

    足利义满板板正正的跪坐在主位上,眉头紧锁,目光扫过在座的每一位重臣,缓缓开口:“诸位,高丽局势突变,李成桂已败亡,大明军队势如破竹,如今高丽已经被大明所控制,对我们而言必须未雨绸缪,提前布局了。”

    畠山基国首先发言,他声音沉稳:“将军所言极是,高丽之败,明军之威势彰显无遗,我日本虽远隔重洋,但难保不受波及,以免出现当年元寇之事......当务之急,是加强海防,多多修建‘元寇堡垒’以防大明有意东扩。”

    蒙古人第一次跨海征日在后勤补给上没有做太多准备,运送补给的船只又因为飓风无法抵达,饿着肚子的元军被日本人赶下了海,仅有半数部队逃出生天......第二次跨海征日则是被所谓的“神风”给团灭了。

    不过,百年前北条家沿博多湾海岸线修筑出很多高约两三米、底部宽达三米的防御工事,也就是“元寇堡垒”,用于观察海面上敌军的态势及抵御敌军抢滩登陆,这个思路依旧给了现在的日本人很大的启发。

    “对,这件事情有备无患。”

    斯波义将接过话茬,补充道:“不过畠山大人虽然所言有理,但加强海防非一日之功,还需考虑如何与大明建立更稳固的外交关系,以消弭其可能的敌意。或许,我们可以通过大明所谓的‘朝贡制度’,向大明表达敬意,同时争取更多缓冲时间。”

    细川满元沉吟片刻,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朝贡固然是传统手段,但大明近年来国力强盛,对周边国家多有征伐,单纯朝贡恐难以满足其胃口。”

    赤松义则和一色满範没说什么。

    足利义满听后,微微颔首,对这些幕府重臣们的意见表示认可:“诸位所言,皆有道理。加强海防、建立外交关系,以及最好能够达成‘勘合贸易’促进贸易往来,这三者缺一不可......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自信,既要看到明军的强大,也要相信我们自己的力量,元朝办不到的事情,明朝也不见得能办到。”

    随后,足利义满详细部署了接下来的行动计划,一方面,加强沿海地区的防御工事,增派舰队巡逻,确保海域安全;另一方面,挑选精明强干的使节前往大明,表达友好意愿,并探讨建立更加紧密的经济联系,也就是更大规模的、正式的“勘合贸易”。

    所谓“勘合贸易”,指的是外国来明进行朝贡贸易的一种称呼,也称“贡舶贸易”,因为洪武初年实行海禁后,只允许外国与大明进行有时间、地点规定的朝贡贸易,外国商船载贡品及各自方物土产来华,明朝廷收贡品、购方物后,以“国赐”形式回酬外商所需大明物品,各国贡期或三年,或五年,对日本则规定十年一贡,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日本与高丽、安南等国不同的是,日本没有与大明建立起真正的宗藩关系,贡舶必须持有大明事先所颁“勘合”,也就是贸易许可证。

    而之所以足利义满跟其他国家的当权者,比如李成桂之类的不一样,对于贸易这件事情十分热衷,则是基于两点理由。

    其一,现在日本处于南北朝内战状态,虽然已经接近尾声,但是南朝依旧在进行有效抵抗,而南朝占据的土地,则是各岛的南方地区,更靠近大明,平常也更频繁地进行海上贸易,北朝则是普遍在山区和内陆,只有九州岛上的几个藩有船队进行海上贸易......北朝比南朝有更多的土地和陆师,但是在水师和海上贸易方面,还是有些许差距的。

    第二,足利义满很缺钱。日本跟大明或者高丽不一样,任何领主,哪怕是幕府将军,军费都高度依赖大商人和寺庙的借贷......在大明商人是最低等的阶层,朱元璋想逮着哪个大商人宰就可以随便宰,商人半个“不”字都不敢说,但是在日本,幕府将军甚至天皇欠了商人的钱,都得老老实实地还,而打了这么多年仗,足利义满早就没钱了,所以急需通过与大明的勘合贸易搞点钱出来。

    会议结束后,足利义满独自留在议事厅中。

    窗外是“花之御所”宁静的庭院,但他的心思却早已跨越重洋,在这种乱世里,了解大明的动向对于日本的安全至关重要。

    于是,他让是从召来了北山寺的主持——古剑妙快。

    佛寺经济是此时日本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佛寺普遍拥有大量的土地、人口,除了这些,还有解释经文、武装僧兵、税收免除的特殊权利,所以,与其把这些佛寺当做寻常寺庙来看,还不如说是聚集了大量人口,拥有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乃至控制不小地盘的割据势力。

    而北山寺,则是直接依附于足利义满的寺庙。

    这里就是日本著名的北山文化的发源地,北山文化最大的特色就是融合传统的公家文化和新兴的武家文化,以及受到禅宗的影响,以足利义满所代表的武家崇尚禅宗,完善了五山十刹制度,使得禅宗文化深入人心,五山僧侣们在汉诗文方面成就显著,而以明兆、如拙为代表的禅僧画师在学习中国宋元水墨画的基础上也表现出一些日本人的特质。

    所以,此时的北山寺,其实也是日本的文化中心。

    “妙快大师。”足利义满语气也很尊敬,“我近期对大明的局势深感忧虑,尤其是关于其对外政策的变化......我听说,有一位名为道衍的僧人,曾在大明吴王朱雄英麾下效力,如今正游历四方,恰巧来到了我国,就在北山寺挂单,此人智慧超群,且与大明高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欲通过他,间接了解大明接下来的可能动向,不知大师可愿代劳,前往北山寺一行,邀请道衍大师前来幕府一叙?”

    古剑妙快闻言,双手合十,微微躬身道:“将军深谋远虑,贫僧自当尽力而为,道衍大师确实学识渊博,见识非凡。请将军放心,老衲即刻回寺,定不负所托。”

    很快,古剑妙快身披袈裟,手持念珠,踏上了回到北山寺的路途。

    北山寺位于京都郊外,山清水秀,古木参天,此时北山文化刚刚兴起,对于不少僧人和百姓来说,这里都是一片净土。

    抵达寺庙后,古剑妙快来到了道衍的禅房前。

    轻敲房门,得到应允后,古剑妙快缓步而入。

    只见室内简朴而雅致,道衍正端坐于蒲团之上,闭目打坐。

    古剑妙快上前施礼,说明了来意,并诚挚地邀请道衍前往幕府,与足利义满将军共商大事。

    道衍睁开眼,目光深邃而平和,他微微一笑,道:“古剑大师盛情难却,既受将军之邀,自当尽力相助。只是,贫僧所学浅薄,经历也属平常,还望将军与大师勿抱过高期望。”

    古剑妙快闻言,心中暗自钦佩道衍的谦逊,连忙还礼道:“道衍大师过谦了,将军正翘首以盼,请您务必赏光。”

    于是,在古剑妙快的陪同下,道衍踏上了前往幕府“花之御所”的路程,一路上,两人时而谈论佛法,时而涉及世事,彼此间增进了不少了解。

    到达幕府后,足利义满亲自迎接了道衍,并以最高规格的礼仪相待。